從百年紀念的Bauhaus,到繼承包浩斯理念的烏爾姆設計學院

撰文:一物特約
出版:更新:

2019年乃包浩斯設計學院(Staatliches Bauhaus)建校100周年,讓我們回顧這所生於憂患時代的名校及其風格,並到訪被認為延續包浩斯理念,但同樣逃不過閉校命運的烏爾姆設計學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Ulm)。

撰文:Cyris
圖片:由投稿者提供

Walter Gropius設計的Dessau教學大樓成為Bauhaus建築典範。(Wikimedia Commons)

包浩斯設計學院的成立可說是一場社會運動。20世紀初,重視裝飾美學的古典主義建築,於革命處處的社會變得不合時宜。德國建築師Walter Gropius認為藝術美學應該重視簡約、實用、經濟,改善大眾生活,富社會主義理想。

包浩斯風格:形隨功能 少即是多

Gropius在1919年合併兩所舊校,成立包浩斯設計學院,校名Bauhaus是德文中“Hausbau”的倒裝,指「房屋建築」。它並非甚麼離地的藝術學校,而以紮實的工藝製作為教學前提,主張結合藝術與工藝,課程包括紡織、印刷、金工、木工等,並採用特有的師徒架構,所有學生於修讀半年基礎課程後,再選擇參與感興趣的工作坊,跟隨藝術家與工匠雙軌學習,以形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和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為創作原則。

學院一直與左翼勢力關係密切,因此在1924年地方政府改由右翼執控後,翌年被迫由威瑪(Weimar)遷至德紹(Dessau),始後校風大變,更停止了雙軌教學。1928年,Hannes Meyers頂替Gropius成為校長,在其帶領下,學校重實用多於美學,政治立場變得更左派,雖然開始帶來盈利,但同時惹來師生不滿,至1930年被炒,改由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上任。

1932年,學院遷往柏林一家廢棄工廠後,變得更像是Mies van der Rohe的私校,側重建築方面的教學。(Harvard Art Museums/Busch-Reisinger Museum)

平息了內亂,學院卻捱不過動盪世代,1932年被迫遷往柏林的廢棄工廠,1933年遭納粹徹底查封。儘管只有短短14年,學校對現代設計影響深遠,其中一個原因,是許多教員及後都流亡海外,把Bauhaus提倡的理念發揚光大,例如新包浩斯學院便於1937年在芝加哥誕生(即現時伊利諾理工學院前身)。

Max Bill設計的HfG教學大樓外型簡潔。(CH攝)

烏爾姆學院:包浩斯之延續

此外不得不提由包浩斯校友Max Bill,跟Inge Scholl與Otl Aicher所創立的烏爾姆設計學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Ulm; 下稱HfG),此乃戰後德國最重要的設計學校。1953年,HfG開始在臨時課室授課;1955年,校舍完工,師生共同在校園生活是特色之一。學院重視理論和實踐,五大課程包括工業設計、視覺傳達、建築、信息和電影。

陽光穿透玻璃窗延伸進校內食堂。(CH攝)

作為首任校長,Max Bill視HfG為包浩斯的延續,教員亦包括前包浩斯師生,如兩位前校長Walter Gropius和Mies van der Rohe均曾客席助陣。Max Bill認為要通過改善建築和日用品的設計,改變人們對社會的看法,主張賦予產品更多豐富的人文藝術性,而並非以商業目的來提高設計價值。然而,他跟以Tomás Maldonado為首、提倡以科學和分析為設計基礎的年輕講師們逐漸產生分歧。1956年,Maldonado取代Max Bill成為校長,後者翌年離開學校。

HfG現已沒有開課,但校舍內設有展覽讓大家了解學校的過去。(CH攝)

烏爾姆模式:融合科學與藝術

1950年代末期,西德經濟復興,出口產品增加,工業設計的需要變得迫切。在Maldonado領導下,HfG成為近乎工科學院的學校,1964年起放棄紡織品、玻璃製品、陶瓷、書籍裝幀等傳統學科,把注意力改放於技術複雜的工業產品之上,並延伸出系統設計(System Design),重視產品與環境因素之間的關係。

此外,院內的開發團體(Development Group)與業界建立緊密聯繫,把許多設計投產,例如Braun的音響設備、漢堡高架鐵路的列車、Lufthansa航空公司的企業形象等。這些商業委託不但加強學生實踐經驗,也大大提升校譽。可惜好景不常,踏入1960年代,部分講師提倡嚴格基於數學運算和分析研究的設計方式,導致另一次大規模內部衝突,惹來外界批評。1968年,地區議會撤回補貼,學院亦無奈關閉。

導賞員手上的Ulm Stool於1954年面世,當年HfG學生人人都有。配合不同擺法,它可變出兩種木椅高度,席地而坐時可當作小桌。倒轉提著木棍,則可把書本和雜物暫放其中。製作簡單,成本也低,盡顯包浩斯特色。(CH攝)

逃不過包浩斯學院的命途多舛,HfG只營運了15年,但開創了融合科學與藝術的先河,建立其獨特的「烏爾姆模式」(Ulm Model)——反思人們應用時的實際需要,注重材料和生產過程、分析及綜合的方法、對人體工學的考量、與業界密切的關係⋯⋯以上這些都成為後世於設計管理方面的基礎。

若說包浩斯於上世紀20、30年代奠定了現代工業設計的哲學,HfG則是於50、60年代將之付諸實行再加以演化。回望百年後的現今香港,莫說實用或美學、藝術或科學,我們卑微的願望,可能只是祈求各項建築能符合安全標準,便於願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