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美國學運學者:大學抗爭凸顯美國人以巴問題的代際差異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激烈反戰示威活動持續不止,哥倫比亞大學終於在本月初宣佈取消一年一度的畢業典禮。就在不久前,原本預計迎接畢業生和家長的的中央草坪上還佈滿了學生示威者搭建的帳篷,警方清場後,這裏只剩下一塊塊仿佛補丁一樣的印記,以及在示威者和警察們的踩踏下漸漸變得裸禿的草地。

「這裏的校長相信她能夠在學期結束前終止這場示威......她想確保典禮能夠正常進行。」來自紐約市立大學(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研究學生運動的歷史學者Angus Johnston告訴《香港01》記者:「校長試圖把警察叫來、解決問題,但這沒能成功。」

去年10月加沙戰爭爆發後,美國聲援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動持續,但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上月展開的扎營抗議活動卻在全國乃至海外高校引發規模罕見的學生示威。在紐約見證了這場示威的Johnston表示,學生與校方的對抗背後,是年輕一代與老一輩之間在看待以巴問題時的根本差異。

對「從河到海」的不同理解

「從河到海,巴勒斯坦將獲得自由!(From the river to the sea, Palestine will be free)」——在美國各地高校,親巴勒斯坦示威者們在國會議員們到訪校園演講時、在警察進行清場時、在有戴着手銬的學生被帶走時,都舉起標語、高喊着這句口號。這是這場學生運動中最具代表性的、或許也是最具爭議性的標語之一。

國會眾議院在4月以377對44的壓倒性通過決議、譴責這一「具有反猶主義色彩的」口號;不少大學的親巴勒斯坦學生組織因使用該標語遭到學校禁止;更有學生因高喊這一口號而被停課。在引起全國關注的眾議院聽證會上,哥大校長沙菲克(Nemat Minouche Shafik)雖拒絕回應這句話是否反猶,但表示它「有傷感情(hurtful)」。

圖為來自紐約市立大學(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研究學生運動的歷史學者Angus Johnston。(Zoom截圖)

Johnston表示,學生們認為該口號表達了建立平等、統一的民主巴勒斯坦國的願望。「他們堅持認為,這並不是反猶太的願望,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從河到海』本質上就是反猶太的.......」

在巴勒斯坦抗爭史上,這句話已經被使用了許多年,但具體起源則不明。字面上來看,它指的是從東邊的約旦河到西邊的地中海這塊領地,當中包括西岸地帶以及以色列領土。

歷史學家、專家和活動人士表示它有多種含義,當中一些人則稱,放在大多數人在呼籲以巴停火的集會的語境來看,它表達的可能是巴勒斯坦人對解放和尊嚴的渴望。但在另一視角下——尤其是猶太人的視角下——在約旦河到地中海之間建立巴勒斯坦國也就意味着奪取以色列的領土,是對以色列作為一個猶太國家存在的威脅。

在Johnston看來,這種理解上的差異恰恰反應了這場學生示威背後的代際差異:「美國各代人和不同派別,對這場危機沒有共同的語言或共同的理解。」

4月30日,哥倫比亞大學挺巴示威者佔領一座大樓,在外牆掛起寫上「解放教育」的橫額。(Reuters)

美國人對以巴問題的「巨大代溝」

但在這句古老的標語隨着巴勒斯坦人漫長的抗爭史流傳的同時,美國人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看法也在發生變化。Johnston認為:「美國的年輕人,尤其是左翼年輕人,比他們的父輩或祖輩更同情巴勒斯坦,對以色列也更加批判。」

根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和紐約州馬瑞斯特學院(Marist College)去年10月的一項聯合民調,在千禧一代和Z世代的美國人中,只有48%認為美國政府應該支持以色列,而在嬰兒潮一代的美國人中,這一比例高達83%。

2024年4月28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的親巴勒斯坦示威持續。(Reuters)

昆尼皮亞克大學(Quinnipiac)同年11月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在10月到11月之間,同情巴勒斯坦的美國選民比例從13%增至24%,當中35歲以下的受訪者態度變化尤為顯著,他們當中的近7成人不贊成以色列對哈馬斯襲擊的應對。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65歲以上的選民——三分之二的年長選民更同情以色列人、支持美國向以色列提供更多軍事援助。

Johnston表示:「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對以色列的看法,與校友、管理人員和許多政治家的看法大相逕庭,由此形成了一種緊張關係。」而當哥倫比亞大學的校長試圖解決這種緊張關係時,反而令衝突急劇激化:「......哥倫比亞大學試圖破壞他們的營地, 結果引發了對(聲援巴勒斯坦)運動的新的巨大的關注。它突然不只是一個關於巴勒斯坦人困境的運動, 它不僅僅是一場關於以色列政策的運動,更成了一場關於美國學生如何被他們的學校、政客和政府所對待的運動。」

美國大學挺巴示威:2024年4月25日,美國紐約市,大批學生繼續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自建的營地抗議華府的加沙政策。圖為營地內一面巴勒斯坦頻幟隨風飄揚。(Reuters)

不僅僅是以巴

在Johnston看來,大學管理層處理這場示威時,除了希望在學期結束之際確保畢業典禮順利進行,也有許多其他考量:

很多人都認為這些抗議活動可能會對民主黨造成損害,也擔心反猶主義和對反猶的盲從,所有這些因素都在發揮作用。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大學管理者認為,他們能在這場運動蔓延前鎮壓,但卻顯然沒能吸取上世紀60至70年代學生運動的教訓。

「美國曾經在1968年至1970年間四次發生警察試圖鎮壓抗議活動、最終導致抗議者死亡的事件:1968年在南卡羅來納州立學院、1969年在伯克利、1970年在肯特州立大學和傑克遜州立大學,共有10名學生、抗議者和旁觀者被警察殺害。一些管理者和政治家看到這一切,他們問,事情會如何收場?我們不能繼續殺害我們的孩子。」

在當年那場聲勢浩蕩的學生運動下,學校管理者們意識到,每當他們試圖強制執行學校規定、鎮壓示威,就會出現反彈。到了70年代,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在內的許多學校都出台了政策,試圖規定大學在什麼情況下能夠請警察介入。但這沒能阻止這次示威當中許多學校報警、引發更嚴重的衝突。

Johnston表示,示威不會在短期內結束,到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學生們會重來。而當年那次經過了10人死亡才得到的教訓,Johnston擔心:「人們會等到出現更多死亡後才能再度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