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雕像】萊佛士也有罪? 新加坡殖民歷史再思考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反種族歧視示威席捲全球 , 同時掀起各地民眾對於殖民歷史的反思, 英美都有不少歷史人物的塑像被示威者拉倒。在新加坡,也有出現類似聲音。有評論認為,被稱為「新加坡之父」的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是代表着歧視和霸權的殖民者,新加坡河畔的萊佛士雕像應該要被移除。這種說法竟在網絡上獲得不少迴響。

新加坡名勝地標魚尾獅。(Getty Images)

全球各國反種族歧視示威正如火如荼,殖民歷史亦被重新審視。同樣經歷歐洲殖民統治的新加坡,網絡上也出現類似討論:應如何看待新加坡的現代化奠基者、英國殖民者萊佛士。

十九世紀初,新加坡開埠,萊佛士將其打造成免稅自由貿易港口。短短數年,歐陸、中國、阿拉伯世界的豪商巨賈雲集在此,自由買賣及轉運各地貨品。

新加坡開埠殖民者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Getty Images)

不過,自由貿易也為新加坡帶來了鴉片。英國殖民官商團隊以新加坡海峽為中心,向遠東各國分銷鴉片,供應給其他東南亞地區及中國,當然也有部分傾銷本地。而且,為了增加殖民政府的收入,英國殖民者將當地賭博、娼妓合法化。萊佛士開埠及其殖民行為,讓他成為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

新加坡智庫公共政策研究院(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研究員Dhevarajan Devadas在Facebook上發帖文指出,現時新加坡有很多街道和機構,都以萊佛士的名字命名,令民眾經常想起了他。不過,他認為新加坡人現在已經準備好,需要「擺脫過往殖民者的影子」。Devadas後來刪除了這個帖文。

新加坡有很多場所及地點,如萊佛士書院、萊佛士酒店、斯坦福(萊佛士的名字)路、中心商業區萊佛士坊等等,都是以這位開埠殖民者的名字命名。

還有在Twitter上,不少網民討論萊佛士的歷史象徵,甚至認為應該移除國內的萊佛士雕像。

駐東南亞記者Jeevan Vasagar在《日經亞洲評論》發表題為《新加坡應該移除萊佛士的雕像》的評論文章,認為新加坡早在殖民時期之前,已在區域佔有一席*重要航運地位。所以,新加坡是時候「說一些不同的故事」,給予民眾另一歷史視角,審視新加坡殖民和前殖民歷史。在種族主義日益被挑戰的今天,代表霸權的萊佛士理應需要「消失」。

* 早在14世紀開始,歐洲殖民者還沒來到馬六甲。當時舊稱「淡馬錫」的新加坡,已經是中國與印度之間的重要海運中轉及貿易中心。

新加坡是時候「說一些不同的故事」?殖民歷史,應如何闡述?(路透社)

故意保留的英殖遺風

自新加坡獨立五十多年以來,政府對英式制度、教育的推崇備至,一來希望保持新加坡在亞太地區的獨特身份認同,二來可以促進與先進英語國家的商貿往來。以華人族群佔大宗的新加坡,同時保留着與英語世界的密切聯繫,正是她在強國隙縫中特立生存的獨一無二優勢。

英式精神遺產之代表,唯「新加坡之父」萊佛士莫屬。李光耀執政初期,便已經為萊佛士樹立為人奉敬的形象──據說這是當時輔佐李光耀的荷蘭籍經濟顧問Albert Winsemius提的建議。他極力勸戒李光耀,萬勿移除國內的萊佛士雕像,形容萊佛士代表的英式遺風,是新加坡邁向成功的精神支柱。

新加坡已故總理李光耀。(資料圖片)

所謂「推倒萊佛士」,其實不太可能真只推倒它的雕像。將萊佛士學校、萊佛士酒店中的「萊佛士」除名,成真機會也很微。出現這種聲音,其實也是全球對殖民歷史反思思潮下的一種本土回饋。新加坡人口族群構成複雜,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歐亞混血,還有各地來到經商、定居的移民,族群問題本身與這個文化多元社會密切相關。

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在當地外地勞工群組爆發而衍生的外勞權益討論,民間出現對於種族問題的反思,並不為奇。

新冠肺炎疫情在當地外地勞工群組爆發,衍生外勞權益討論。(Reuters)

然而,在「是否推倒萊佛士」的討論之外,社會各界及政府反而要想,如何重新審視及定義新加坡人身份認同、本土歷史與英國殖民者的關係。

隨着李顯龍逐漸交棒給第四代領袖。究竟在未來,新加坡應否仍然拿着李光耀時代的那一套闡述本土歷史的史觀,放在現時全球化充滿挑戰的新時代之中?這需要理性和漫長的社會沉澱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