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舖佔據一半英國大街 全球零售博「疫」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美國紐約曼哈頓中心一座七層高的豪華購物商場Hudson Yards於本月9日重新開幕,這座新落成不久的商場擁有偌大的百貨公司、逾百間商舖和食肆。去年3月開幕時,曾吸引大批人慕名光顧打卡,當中不乏名人紅星,以至一眾KOL。然而,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而停業近半年,一切皆面目全非。雖然大部份店舖已經重開,惟人流稀少,商場猶如「死城」。
這股「零售業寒冬」的慘況,連月來在北美、歐洲,以至亞洲多國上演。昔日繁華熱鬧的商店街區出現大量空置舖位,在疫情反覆的情況下,城市失去遊客,店舖被迫停業,加上經濟受挫,令經營環境雪上加霜。如今,不少人逐漸意識到,零售業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大西洋彼岸,歐洲零售商戶正為生意大感頭痛。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商戶正苦苦掙扎,早前因疫情停業近兩個月,商店重開四個月後市道仍未見起色。朱古力店Le Temps du Sucre老闆Kathleen Henrotte向歐洲新聞台(Euronews)表示:「我曾試過一天的收入只有50歐元(約456港元),根本不夠開支。這是一場災難,所有商戶都在問:『該怎麼辦?』」無奈之下她唯有解僱所有員工。

布魯塞爾一眾商戶在疫情下叫苦連天。(Getty Images)

主要做遊客生意的珠寶店情況相近,Amber Gallery珠寶店的店主Adam Gromert指出,與去年同期比較,營業額下跌八成。「零售業務應該在一兩個月內開始恢復。我們期待營業額漸漸增長,也許我們需要財政支持,否則只會出現許多零售商破產的個案,預料艱難時刻將正式開始。」

附近的寫字樓也不見得熱鬧,不少上班族仍居家工作,區內的食肆幾乎沒有顧客。食肆店主Gaëtan Niego表示:「我相信這場(零售)危機尚未正式開始,有機會在今年9月至明年1月爆發。」他預計情況將持續一年,往後才開始有些盈利。

(香港01製圖)

英國方面,英格蘭的大街和購物中心如今有近半舖位空置。在經過兩個多月的停業後,當地零售市道直至8月才稍有好轉,銷售表現較前一個月上升4.7%,惟非食品類實體店的銷售依舊低迷,較去年下跌約18%。另一邊廂,網上銷售業務卻很理想,8月份較去年大幅增加約四成二。

英國零售商協會(British Retail Consortium)指出,封城等社交距離限制令消費者改變購物習慣,居家工作刺激家居用品的銷量,如食物、電腦、家具等。依賴人流的實體零售業務受挫,預料短期內整體市場仍然淡靜。

英格蘭的大街和商場有近半舖位空置。(Getty Images)

二戰以來最嚴重打擊

《香港01》分別向英國斯特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市場及零售教授Leigh Sparks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商學院零售研究總監Mark A. Cohen教授了解全球零售業的情況。 Sparks指出,以英國為例,零售業的兩大類:非必需品零售,以及包括食品、藥物和燃油等的必需品零售,將被重新定義。在疫情期間,非必需品零售需要關門停業,但網上零售業務非但沒有受到影響,而且銷售數字更理想。「疫情帶來大規模恐慌性購物,食品的銷量大增。但非食品類的零售則崩潰了,民眾大多改為網購。」

(香港01製圖)

此外,他留意到疫情期間本地小店的生意不錯,而且預計會持續向好,類似的情況在歐洲以至世界各地都有出現。「消費模式正在改變,轉向本地和網絡方面發展,食品類亦較非食品類更受歡迎。」

自疫情以來,城市及城郊購物中心不少售賣非必需品的商舖關閉多月,雖然大部份商店暫時局部重開,但礙於疫情尚未緩和,市民的消費態度轉趨審慎,零售市場仍然面臨客流量大減的情況。「疫情的影響很大,這是全球零售業自二戰以來面對最嚴重的打擊。」Cohen指出,消費者已將可支配收入從時裝服飾和配飾,轉移至食品、家居用品和家居擺設等必需品。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Mark A. Cohen教授相信,零售業的復蘇或許需要等到2022年。(受訪者提供)

Cohen相信零售業的復蘇或許需要等到2022年,而且不論有否得到政府的幫助,無數商戶終將結業。在疫情完結前,政府的支援十分重要,當局需要透過現金注資的方式,確保僱員獲支薪,此外還要協助業界調整租金和處理其他常規負債,以減輕負擔。

對於零售商戶能否捱過今次寒冬,Sparks則認為視乎個別國家的零售業現況而定。他指出,業界的挑戰早於疫情前已經出現,網購興起,部份商店結業根本與疫情無關。雖然許多大型零售商正面對嚴峻挑戰,不過也有贏家,如大型連鎖超級市場Tesco最新公布的業績正有顯著增長,部份小商戶的零售也有增長。他認為,即使在疫情期間,人們仍舊對食品及生活用品有需求,這些都與零售業務有密切關係。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3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21日)《凋零‧全球零售靜待「疫」轉勝》。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2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當法治遇上政治—傅華伶與陳祖為對談 如何跨越央港話語鴻溝?

從沙中線剪短鋼筋到新信號系統延遲啟用 「吹哨者」論港鐵管治之惡與壞

收拾特朗普留下的外交爛攤子 拜登如何重塑美國的全球形象?

全球零售靜待「疫」轉勝

迪士尼仍是最後贏家 混血《花木蘭》緣何不討好?

「三隻小豬」的啟示 新版腦機介面欲藉「豬腦」翻身

想像中的世界 疫後旅遊之道:假裝在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