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效應」是否作品銷量大增保證 原來要睇四大因素

撰文:房伊媚
出版:更新:

20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即將在10月8日頒發,此獎向來受盡全球媒體關注,是一項極具影響力的殊榮,但原來得獎者的書籍能否透過「諾貝爾文學獎效應」而銷量大增,還要受其他因素影響,最好得主本身已有知名度、該書已有翻譯版等,作品是小說也會較為有利銷量。

諾貝爾文學獎:圖為2005年2月15日,匈牙利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凱爾泰斯在德國柏林出席活動。(Getty)

因素一:得主知名度

法國出版社Actes Sud的編輯瓦亨多夫(Martina Wachendorff)2007年接受路透社訪問時指,重要的是得獎者在他們所屬國家本身要具有一定知名度,他們獲獎後產生的「新浪潮」會為書本銷量帶來效果,例如2002年得獎的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Imre Kertesz)在得獎前,其作品的銷量已有約1.2萬本;在獲獎後的不久時間內,其作品《非關命運》(Etre Sans Destin)就已經再大賣5萬本,其他作品也售出約3萬本。

若得獎者本身欠知名度會較輸蝕,但也有靠得獎而取得理想成績的例子,瑞士出版社Unionsverlag的出版主管萊廷斯(Lucien Leitess)2019年向德國之聲表示,埃及作家馬赫福茲(Naguib Mahfouz)本來知名度不高,其作品3年內只售出300本,他在198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後,出版社在極短時間內就售出3萬本他的作品,成績不錯。

因素二:出版語言 最好已有翻譯版

路透社2007年的報道指,出版社編輯稱如果得獎者的作品本身用英文來寫作,或已被翻譯成英文,諾貝爾獎帶來的刺激銷量效果會更明顯。

英國出版社Serpent's Tail的員工艾爾頓(Pete Ayrton)指,不用先經翻譯的作品可立即得到銷量增加的效果。他稱知名度低的作者,其作品若有英文版就會有令人驚奇的效果;若要等到翻譯版出版,時間拖得長,得獎帶來的效應或已經消失。

諾貝爾文學獎:圖為2012年12月10日,中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領獎。(Getty)

因素三:輿論反應

媒體如何報道得獎者也會影響作品銷量,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大增,但也引來批評指他對爭取中國國內言論自由的態度不夠堅定等。

出版商主管萊廷斯就表示,該出版社Unionsverlag之後售出約8萬本莫言的作品,他認為此銷量在諾貝爾獎得獎者作品之中算是相對低。

諾貝爾文學獎:圖為2011年12月10日,瑞典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特蘭斯特勒默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領獎。(Getty)

因素四:作品類型 詩人蝕底?

大眾對不同文學作品類型的喜愛程度不一,也會造成銷量差異,小說可能較有著數。德國出版社Hanser-Verlag發言人阿爾丁格(Jasmin Aldinger)2019年就提到,瑞典詩人特蘭斯特勒默(Tomas Transtromer)2011年得到諾貝爾獎,但作品銷量不是特別多。詩人與小說家得獎帶來的效果有分別。

諾貝爾文學獎:圖為2013年12月10日,加拿大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芒羅的女兒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代表母親領獎。(Getty)

得獎帶來的效果不持久

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讓得主短時間內在全球媒體曝光,自然是極佳宣傳,書店也會紛紛把得主作品放在當眼位置,但效應也難持續很久時間,德國出版社Fischer Verlag編輯主管巴爾梅斯(Hans Jurgen Balmes)2019年表示,得獎帶來的銷量效果或不持久。例如加拿大作家芒羅(Alice Munro)2013年得到諾貝爾獎,其作品銷量大增,但在兩至三年後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