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E│千禧世代造就Robinhood 炒股平台「遊戲化」的危機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GameStop這場散戶大戰華爾街沽空機構的戲碼,其中一個主角也是像Robinhood這類免佣交易平台。這類平台過去一兩年間急速興起,除了因為零手續費、利息極低等,吸納眾多散戶使用,其有趣、低門檻、易玩等特性對於千禧世代或更年輕的股民來說更之吸引,然而這種線上劵商與App的投資「遊戲化」(Gamification)現象是否存在風險?

Robinhood其中一位創辦人Vlad Tenev是三十出頭的八十後,也在2011年佔領華爾街之後才開始創業。(Getty)

1月28日,當Robinhood突然限制了GameStop、AMC、黑莓等股票交易,該公司位於加州Menlo Park的總部門外旋即引來一群怒氣沖沖的示威者。同時,他們的「同伴」也在首都華盛頓的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總部及紐約交易所門外示威。在Reddit的WallStreetBets子討論版上也泛起聲聲抗議:

「我會親自在華爾街參與示威」、「這是場和平的示威,帶齊橫額和禮儀!戴口罩,保持距離,禁止暴力、破壞與搶掠。」

Robinhood這個由兩名史丹福大學學生於大約8年前創立的網上券商平台,在還未發生這些GameStop風波前,口碑的確相當不俗。以「金融民主」(democratize finance)作使命、銳意劫富濟貧的羅賓漢,深受萬千散戶寵愛,尤其是資金不算太多的千禧世代們,能夠以低門檻入巿。

在家辦公造就網上交易活躍

Robinhood其中一位創辦人Vlad Tenev去年6月透露,公司顧客的年齡中位數為31歲。除了Zoom、Netflix等疫情下帶動發展的線上企業,生物科技、航空公司股票都備受客人青睞。由於在去年疫情期間,很多千禧世代都要在家辦公,使在這些線上券商平台的交易更活躍、快速。在疫情嚴竣的去年4月,美國用戶花在Robinhood平台的時間增加260%。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在職人士在沒法旅遊、外出消遣情況下省卻下來的花費,也成了入巿本錢;至於失業一群,在難以找工作的環境下也希望放手一搏,賺些快錢。而且,由去年長時間的美股牛巿也帶挈Robinhood不少,活躍用戶人數由2018年的600萬急促躍升至去年的1300萬,而其中一半用戶是從沒投資經驗;在2020年的頭4個月,新用戶增長更達300萬。去年8月,Robinhood的估值達到112億美元。

Robinhood APP介面充滿手遊感覺,用戶抽卡仔可贈股票。(網上圖片)

為何年輕人喜歡這個羅賓漢?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其APP的設計及用戶體驗極生動、遊戲化,有人甚至形容投資工具變得更像手機遊戲。例如,加入動畫角色、介紹朋友開戶送股票、抽卡仔送股票等;而且貼近千禧世代及Z世代「網絡原住民」的特性,加入大量社交元素,讓散戶之間交流,分享行情。App在用戶體驗上也著重「微互動」(microinteractions),包括以指尖點擊查看行情走勢圖。

零佣金催生的碎片化炒股

另一重點是,Robinhood免手續費,變相使散戶可以輕易買賣碎股,這種深受美國年輕股民歡迎的「碎片化炒股」趨勢也迫使其他券商跟風,Robinhood主要對手、美國第二大線上券商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於去年6月也推出碎股交易服務,容許投資者以低至5美元買入標普500指數成分股。

Robinhood的成功也令全球不少大型券商平台爭相仿傚,使旗下APP變得更具玩味、更著重社交功能。不過,這種投資「遊戲化」的現象已引起監管部門關注。剛在去年12月16日,麻省監管機構就向Robinhood提出訴訟,指Robinhood「以激進策略吸引經驗不足的投資者,使用遊戲化策略操縱客戶」;翌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也指控Robinhood 在盈利模式上誤導客戶,對後者罰款6500萬美元。

劫富濟貧的羅賓漢跟V煞一樣,曾為佔領華爾街的象徵。(Getty)

同時,線上交易平台令到散戶入場門檻更低、交投量更高、節奏更快,但過去有學術研究指出,自學型散戶投資者交易得越頻密,就越容易損手。事實上,這類線上券商「遊戲化」的潮流是好是壞,兩方意見也存在。支持者普遍認為,平台讓來自各個界別及背景的年輕人都可參與金融巿場,不再華爾街機構的專利。

甚至連商界也看好「遊戲化」的發展模式,會計師行安永(EY)2018年分析也認為,金融服務加入遊戲元素有助開拓客源,也便於向客戶教授投資知識。顧問公司韋萊韜悅(Willis Towers Watson)2017年也指,交易平台採納像Fitbit運動應用程式的遊戲化元素,或航空公司一類積分獎勵計劃,「或者是基金經理吸引或教育未來投資者的一門途徑」。

Robinhood一度限制GameStop等股票交易,引發散戶不滿。(Reuters)

美大學生誤以為炒燶期權自殺亡

的確,在這場由GameStop股票引起的「散戶鬥大鱷」戲碼之前,主流媒體對於線上交易平台平台的報道以正面略多。不過,Robinhood使「炒股變得像打機」的情況,早已響起危險警號,尤其是對於不熟投資巿場的年輕人,潛在風險難以漠視。去年6月,美國20歲大學生Alexander Kearns在Robinhood交易期權,看到手機APP顯示負73萬美元的現金值,誤以為自己巨額失利,自殺身亡。

他在遺書上坦言「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歸咎於Robinhood寫道:

一個20歲、沒有收入的人,怎能夠去做價值近一百萬的槓桿?

然而,該帳面負73萬美元的現金餘額根本並不反映用戶的投資價值或債務,而是由於複雜的期權交易,導致出現暫時性現金負數的情況。事實上,買賣期權也屬較高風險的投資活動,並不是太適合新手自學投資者。

GME︱荷蘭19歲大學生錯搭炒股尾班車 慘賠近10萬學貸積蓄不後悔

華爾街金融體制再次受到衝擊,年輕人由佔領街頭轉到股票巿場上繼續抗爭。(Getty)

這位年輕人之死,正好反映線上券商的兩個問題:一方面這類遊戲化操作,可能讓用家未能意識到投資的風險。其二是,線上平台提供的融資門檻相當低,意味人人都能輕易借貸炒孖展。為何像Alexander Kearns這類初階投資者都能交易期權?借貸作高風險投資?而自2020年以來,大量散戶湧入投資巿場,包括不少像Alexander Kearns這類90後、2000後投資新手,也是導致當前巿場泡沫嚴重的原因之一。

如今的美股瘋狂現象,當然不能只歸咎於Robinhood這單一交易平台。像Redddit等論壇、整體社會氣氛也是集體成因,然而Gamestop等股票的非理性炒作,不論對於巿場還是散戶個人而言,恐怕只是推向更危險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