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交友程式疫下盛行 打破「父母之命」婚嫁規則?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一直以來,印度人將婚姻視為社會地位和經濟安全的保障,父母會一手替子女包辦婚姻,如在自己的社交圈子或藉當地媒人幫助,挑選相同種姓、背景匹配的理想對象。時至今日,依然有95% 的印度千禧世代按照這個習俗結婚。
隨着網絡技術發展,印度出現愈來愈多「半包辦」婚姻,網絡平台分擔媒人角色,雖削弱了古老傳統,但仍帶着濃厚的印度特色。此外,愈來愈多父母允許子女挑選對象,尤其是在大城市,甚至連兄弟姐妹也參與進來。這是否意味着印度婚嫁遵從「父母之命」的時代將要告終?

現年33歲的Garima Pant,原本遵從印度婚姻傳統,由父親在婚戀網站為其找尋理想對象,惟她多番拒絕了所找到的對象。及後,她於網站內發現一位心儀對象,並私下偷偷聯絡對方,最終成就了一段大膽的姻緣。

近年,婚戀網站和以結婚為目標的交友程式在印度大行其道,對父母全權掌控婚事的傳統帶來不少衝擊。用戶只需在網站內輸入身高、體重、職業、外表吸引度等個人資料,透過企業大數據系統,便可以迅速在全國尋找理想對象,因而吸引不少適婚年齡人士。Nita和Arjun正是例子之一,兩人同樣於2019年中註冊帳戶,女方起初只是想交個朋友,男方則一心想求賢妻,兩人透過網站閒聊兩周後,終於決定約會發展。

時下年青印度人多透過婚戀網尋找結婚對象。(Shaadi.com)

那時候,Arjun 的父母其實已在為兒子物色對象,但他本人卻屬意Nita:「我的父母正為我找伴侶,但我知道心裏屬意Nita,故我毫不猶豫向她求婚。」 Nita則說:「他並沒有因自己的想法而急着逼我作決定,反而叫我慢慢思索,有決定才告訴他。」在父母見過Arjun後,Nita終於認定對方為理想對象,兩人在去年10月於孟買一間寺院舉行婚禮。

父母參與選擇配偶仍是主流國際人口科學研究會(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nstitute for Population Sciences)一項調查發現,儘管目前印度婚姻中只有5%是自由戀愛,但非由父母全權話事的「半包辦」婚姻的比例估計已增長至25%,成為不可忽視的新趨勢。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出踏入適婚年齡的印度年輕一輩在婚事上有更大的自主權,像Arjun和Nita便是在約會後再通過父母一關,才決定結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今天的年輕人可以對父母提議的結婚對象說不,部份人甚至可以自行決定「不婚」,這些在傳統印度社會都是無法想像的。

印度主流社會認為,婚姻是建立在承諾和責任的基礎上,而不只是愛情或激情。(Getty)

不少透過「半包辦」成婚的印度人表示,他們追求的不是那種讓人目眩神迷的浪漫愛情,而是和睦及能掌控自己命運的感覺。他們普遍認為,如果沒有婚戀網站的發展和手機的普及,這種變化不會來得這麼快,因為兩者皆為他們提供一個方便的交流渠道,可以避開家人耳目,自行發展感情。

印度的包辦婚姻是多個世紀以前、高種姓族群為保障自身社會地位和金錢財富而衍生出來的制度,其後逐漸被其他種姓族群所採用,成為甚具「印度特色」的婚姻觀念。包辦婚姻所指的並非由結婚者來決定對象的婚姻,它不一定是強迫婚姻,部份包辦婚姻是在結婚者同意下,由他人代替自己選擇對象。

印度人主要通過自己的社交圈子為子女找終生伴侶。(Getty)

這些年來,印度父母一直透過自己的社交圈子,為子女尋找合適的結婚對象,也會藉當地媒人的幫助,逐家逐戶推銷子女。傳統上,每個家庭會製作備有子女體重、身高、膚色和種姓等資料簡介,作為配對基礎。

然而,隨着近年愈來愈多農村家庭搬到城市生活,以鄉村為基礎的「親戚網絡」正在逐漸瓦解,高學歷女性往往在昔日的圈子內找不到匹配的男性。在這樣的壓力下,印度父母唯有擴大搜索範圍,以結婚為目的的交友網站或婚戀網站也應運而生。

隨着印度人由農村移居城市,原來的社交網絡因而逐漸瓦解。(Getty)

疫情助婚戀網「介入」傳統婚姻

印度現時有多逾1,500個婚戀網站和手機程式,它們把潛在婚配對象的範圍擴大到全國,讓父母們多了成千上萬個選擇,同時仍能遵循長期以來的種姓和宗教限制。根據數據統計網站Statisa的資料,印度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約會平台收入市場,2020 年,印度約會程式的總收入估計達3.27億美元(約25.39億港元)。有意見認為,這些婚戀網站的興起是因為印度年輕人對父母參與選擇配偶的做法仍舊保持開放態度。

另一方面,婚戀網站也悄悄然發揮作用,印度父母逐漸放鬆對子女婚姻的控制。婚戀網站Matrimony表示,公司每月幫助近五萬印度人找尋結婚對象。網站創辦人兼行政總裁Murugavel Janakiraman指出,2020年,網站上82%的男性個人資料不是由父母發布,而是想要找伴侶的男士自行發布的,這個比例在五年前是60%;女性方面,有56% 自己發布,較五年前的30% 高出超過20 個百分點。他說:「二十年前,父母為子女選擇配偶;如今,父母大多只是配角,完全由一對新人主導。」

印度年青一代在婚事上有更大的主導權。(Getty)

印度婚戀網站大約要到2010年後才相繼出現,其中最重要的發展,則是美國交友程式Tinder 於2016 年落戶印度,隨後其他國際交友網站如Happn、OkCupid、Bumble 等也在當地發展,為印度婚戀文化帶來巨大變化。Tinder印度總經理Taru Kapoor表示:「人類與他人建立聯繫的願望是持久且根深蒂固的。科技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它永遠不會改變一個事實,即人類是社交動物,總是需要別人和被別人需要。」

相比外國的婚戀網站,印度本地企業由於熟悉當地文化和社會規範,故相對外國的交友網站更有優勢,令它們能為想尋找終生伴侶而非「拍散拖」的印度人提供更貼身的服務,成功打開潛在市場缺口。

得益於去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印度本土婚戀網於過去一年發展迅速,其中婚戀程式Quack Quack的全國用戶量去年平均增長了30%,用戶數目也於去年12月突破1,100萬人,在疫情下,平台用戶一度大增80%,每日新增用戶約1.8萬。

延伸閱讀:「現代媒人」看印度婚姻文化轉變

婚戀網在印度的重要發展是2016年Tinder的到來。(Getty)

印度婚姻觀在轉變?

過去三十年,印度女性的平均首次結婚年齡由1990 年的19.3 歲上升至2018 年的22.3歲。城鄉差距明顯,農村的結婚年齡是21.8歲,城市則是23.4歲。婦女的勞動參與率也大致在同一時期下降了。根據當地政府數據,在1993至1994年間,年齡在15至19歲之間的城市婦女勞動參與率為14.2%。不到十年後,這一數字下降到8.9%。有意見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更多印度女性延長了求學階段,部份人進入大學甚至研究所,這讓她們在結婚以外,人生有了更多選擇。

新德里心理學家和婚姻顧問Nisha Khanna表示:「這是自然發展的過程,經濟和金錢給人帶來了更多自信。女性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多自主權。」

社會的父權結構正在緩慢變化。無論是在身體上的親密關係還是在財務上,女性都變得更加自信。她們變得更加敢言,更勇於爭取平等。」
婚姻顧問Nisha Khanna
包辧婚姻被視為印度人離婚率低的重要因素。(Getty)

雖然「半包辦」婚姻成為趨勢,但正如新德里精神病學家和治療師Sanjay Chugh表示,年輕印度人正在利用包辦婚姻制度來結識潛在對象,而且他們會在結婚前花更多時間了解對方。但他重申:「包辦婚姻在這裏是個系統,並不會很快消失。現在的不同之處在於潛在新人可認識彼此、多見幾次面,才步入婚姻。」

著名女權主義作家兼德里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Developing Societies)教授Madhu Kishwar則表示:「在印度,父母與子女之間沒有敵意。我們國家的青少年不需為婚姻苦惱,他們不會違抗父母,或對他們不敬。」她認為,印度婚姻之所以比西方社會的婚姻更加穩定,正是因為雙方家庭都積極參與。

對不少印度人而言,包辧婚姻依然是個「靈活」制度。(Getty)

Kishwar又指出,包辦婚姻對不少印度家庭來說是個「靈活」制度,以婚姻為本而非約會優先。然而,年輕一輩對於這個傳統也有所反思,不少年輕人認為,類似種姓、膚色等因素有歧視之嫌,應該摒棄。相反,老一輩的人把「半包辧」的現代化戀愛視為一種威脅,富有家庭不時會聘用私家偵探去調查子女未來配偶是否有不良企圖或之前的戀愛史等。印度當前還面對婦女婚後受虐及童婚問題困擾,這些都不能靠婚戀網站或自由戀愛解決,婚嫁自主只是印度社會女性權益的一小部份。

上文節錄自第256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15日)《婚戀網站方興未艾 印度告別「盲婚啞嫁」時代?》。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6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標準不一 指引不清 長者應否接種新冠疫苗?

正視「再工業化」錯誤 帶領「香港製造」重生

區塊鏈鑄藏品 顛覆拍賣市場 數碼藝術狂熱 投機泡沫破滅?

婚戀網站方興未艾 印度告別「盲婚啞嫁」時代?

乘勢而起 華語樂壇進入「人人直播」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