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危及文化遺產 藝術博物館的展品保衛戰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在洪水、熱浪、山火等極端天氣以肉眼可見的高頻率肆虐全球之時,受到威脅的不僅是人類自身,還有人類有着成百上千年歷史的珍貴文化遺產。而天災面前,行動起來的也不僅是各國救援隊伍,還有美術館、博物館的管理者們,為保護躺在世界各地那些設計精良的博物館和藝術館中的藝術品提前開始「防災工作」。

從洪水到山火 岌岌可危的無價藏品

價值不菲的文物、藝術品雖都被小心翼翼的存放在設有森嚴的安保措施的建築內,但除了膽大包天的盜賊,館外的大火、水災甚至煙塵都有可能滲透入內,給這些無比珍貴的展品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

洪水自然不必多言,儘管大多數藝術館和博物館往往在設計時就會考慮到水浸的問題,設計優良的排水系統、將藝術品陳列在較高的位置甚至更高樓層、甚至直接放棄一些容易受損的藝術品(如對濕度較為敏感的水彩畫),但因應建築自身的老化、洪水規模的增大等,仍有許多博物館存在防水漏洞。

而看似無害的煙塵,也可能給藝術品帶來未知的風險。去年初,當熊熊燃燒數月的澳洲大火用煙塵籠罩住首都坎培拉(Canberra),澳洲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自1967年開館以來首次被迫連續兩日閉館,館方如此謹慎的原因之一恰恰是人們不清楚煙塵中的這些懸浮粒子會如何對藝術品產生損害。館長Nick Mitzevich表示,空氣中存在的任何異物都有隨時間損害藝術品的可能:「受損的藝術品可能會在50年後才會顯示出損害。我們不得不非常小心。」

+1

最近幾個星期全球各地的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和嚴重性都令人震驚,以至於一些氣候學家也未能預料的極端現象也出現。中國和歐洲分別出現規模前所未見的洪水;加拿大發生溫度高達49攝氏度的熱浪;遠在北歐的芬蘭出現堪比熱帶的高溫,並出現50年來最嚴重的山火;此外,俄羅斯、美國、和巴西也都遇山火肆虐。科學家表示,無論各國未來如何減排,極端天氣都將持續存在。

現實就是我們的博物館地處洪水區。你不可能隨便搬起一座大理石雕塑、運來運去。
羅浮宮館長馬天尼斯(Jean-Luc Martinez)

羅浮宮展品「搬家」

不過,不少博物館一早已經採取行動,避免藏品受到洪水、的威脅。

這當中不得不提坐落在塞納河畔低地的羅浮宮。這個由華裔建築設計師貝聿銘於上世紀80年代設計改建的藝術博物館,在當時顯然沒有把全球暖化、極端天氣等風險考慮在內,據Art Newspaper的報道,羅浮宮有四分之一的藏品陳列於地下。2016年,法國暴雨引發洪水,最終造成塞納河河水決堤,水位一度比正常水平高出6米。羅浮宮被迫啟動應急計劃,24小時不間斷的對部分藏品進行打包、搬運,存放到更高樓層。第二年,又一場暴風雨來襲,這一次,羅浮宮多幅畫作受損,包括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的兩幅畫作。

為了避免更多天災造成的損失,2017年底,羅浮宮史上最大規模、長達5年的搬運計劃正式啟動。館長馬天尼斯(Jean-Luc Martinez)表示:「現實就是我們的博物館地處洪水區。你不可能隨便搬起一座大理石雕塑、運來運去。」他補充說:「我們必須找到一個解決方式。這個問題非常緊迫。」

為了遠離洪水高發地帶且考慮到成本問題,管理者最終決定將藏品搬到法國北部的列萬(Liévin),整個工程斥資7300萬美元(約5.7億港元)。據《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道,截至今年初,已有超過10萬件藏品被運到在當地設立的羅浮宮保護中心(Louvre Conservation Center)。

位於法國北部的列萬(Liévin)的Louvre Conservation Center。(羅浮宮官方網站)

像設計軍艦一樣設計博物館

同樣進行了大規模工程的還有位於曼哈頓哈德遜河(Hudson River)河畔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2012年造成至少233人死亡的颶風桑迪(Hurricane Sanyd)來襲後,尚在建造初期的惠特尼博物館的設計圖紙中,加入了一個7000公斤重的防洪門,該門由設計美國軍艦艙口的工程師打造,能夠承受颶風掀起的絕大多數雜物和殘骸的衝擊,最高可承受超過3000公斤物體的「突襲」,就連卡車這類重物也不在話下;還可以抵禦五米以內的洪水水深,比桑迪颶風當時的水深還要高出一倍。

採取了類似的不同程度防護措施的還有許多:同樣在曼哈頓的Rubin Museum of Art被加固了房頂,使其能夠承受洪水和強勁的風力;位於邁阿密的現當代藝術博物館 Pérez Art Museum Miami巨大的玻璃外牆被設計得能夠承受颶風、博物館自身也被建在較高平台上來防止水浸;911紀念博物館也和專業機構合作、重新評估天災下建築物的弱點。

談及全球暖化給建築設計的帶來的新要求,惠特尼博物館的總設計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的助理Kevin Schorn對《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表示:「如今的建築物要建的像潛水艇一樣。」他自己本人也在反思:「我們是否要徹底重新思考我們的基礎設施(的設計)?我們是否要徹底從頭開始思考?」

這個問題的答案如今已經越來越明顯。在美國,來自哈佛大學的地質學家Daniel P. Schrag認為,到2050年,颶風珊迪(Hurricane Sandy)一樣的風暴會成為「美國東海岸的新常態」。而全球來看,氣候學家也做出預測,颶風、熱浪、山火等災害會隨着溫度的上升而愈發頻繁。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將不得不加緊為天災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