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激情指導」電動車政策出台 能否追趕中歐?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就着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周四簽署行政命令,目標在2030年,美國巿場銷售的新車中,以電動車佔一半,同時將收緊汽車製造商的燃油效率標準。這個50%的激進目標是否真能如期達到?

這項不具法律約束力的行政命令的目標設定在2030年,純電動車、氫燃料電池和插電式混能車佔美國汽車銷量的50%。此外,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提出了新規定,要求汽車製造商到2026年車型,須實現平均每加侖汽車行駛52英里的平均燃油效率。相比起特朗普政府在2020年制定的規則,2026年車型的要求僅是每加侖行駛43.3英里。

另外,美國三大車廠通用汽車(GM)、福特(Ford)、Stellantis,連同大眾(Volkswagen)、寶馬(BMW)、本田(Honda)等非美國車廠亦發表聯合聲明支持該項計劃,聲稱「會致力領導汽車行業對抗氣候變化」。根據拜登設定的減排目標,至2030年把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大減一半。以2019年來看,交通排放為美國溫室氣體的第一大源頭,佔29%,發電(25%)及製造業(23%)分別排第二、三。因此,汽車電動化也是減排政策的重頭戲。

拜登簽署新能源汽車行政命令當天,,也在白宮草地上停泊了兩輛電動車。(AP)

50%目標到底有多難?

儘管這個50%的電動車銷售目標甚為進取,對於推動減排而言是個好消息,但要實踐恐怕殊不容易。

相比起中國及歐洲,美國電動車的生產與普及率亦遠遠落後。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全球現時1020萬輛正在使用中的電動車,在中國的佔44%,在歐洲的佔31%,但在美國的只佔17%。

在生產方面,2010至2020年期間,中國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生產國,佔全球電動車產量的44%左右,期間總產量約460萬輛。歐洲在同期則生產全球25%的電動車。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ICCT)在6月底發表的研究顯示,在2020年,包括混能及純電動在內的電動車,僅佔美國新車銷售量的2.3%,同期歐洲的比例為10%,中國則為6%。

雖然自拜登上任後,一直推動各種新能源友善的政策,但新能源汽車遠遠稱不上是受歡迎。今年上半年美國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7萬輛,巿場滲透率僅3%。單計通用汽車,同期在美國交付的130萬輛汽車之中,只有2.03萬輛為電動車,佔比為1.6%。

因此,美國要實現這個目標,在資金和政策上都要急起直追。《巴倫周刊》(Barron’s)預計,美國若要實現拜登的目標,在接下來9年,需要花費近一千億美元於生產汽車和電池,以及其他基礎設施之上。但由於中國及歐洲在這方向沒有慢下來之勢,相信美國在短期內也是難以超越中國及歐洲。

Tesla在過去數年撐起美國電動車生產量。(AP)

提高內需 車廠押重注轉型

電動車廠特斯拉(Tesla)未有獲拜登邀請參與這場會面及簽署議式,使公司CEO馬斯克(Elon Musk)不禁在twitter上抱怨了一句「特斯拉沒有被邀請似乎很奇怪」。

美國作為「電動車界代表」Tesla的發源地,在技術上早已佔優,為何在汽車電動化的進程上,還比中國及歐洲慢了?

其中一個原因,特朗普拖後腿。前總統特朗普在4年任期內放寬汽車排放,希望重振汽車生產業。

其二是,車廠產能仍未足夠。2020年,美國44間汽車組裝廠之中,只有兩家專門生產電動車。按照各大車廠的轉型計劃,到2025年,44間汽車組裝廠中將有7間專門生產電動車。

美國國內電動車快速充電站的數目,遠少於油站。(AP)

第三是,美國車主仍傾向非新能源汽車。皆因全美範圍擁有多達15萬個油站,但汽車快速充電站就只有幾千個,數目懸殊。以2020年為例,美國汽車製造商便生產了至少45萬輛電動車,當中Tesla佔85%,而全年美國電動車的出口量超過21.5萬輛,為全球第一。這也意味海外需求比美國本土更加強勁。

中國電動車產能和普及率都高於美國。圖為小鵬汽車的發布會。(AP)

拜登在新能源汽車政策上「大力踩油」,在減排及阻止氣候暖化上,顯然是駛向正確的方向。加快充電相關的基建、輔助車廠轉型、提高電動車產能,都是重要任務。

但可別忘記,這份擁有進取目標備忘錄並不具法律約束力,只依靠汽車製造商自願作出承諾,惹來環保人士質疑,「生物多樣性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主管Dan Becker說:「就是這些公司撕毁跟奧巴馬總統(Barack Obama)達成的減少污染協議。為什麼現在還有人會相信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