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年年換?歐美倡「維修權」延長電子產品壽命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可有發現大家換新手機換得越來越頻密?像蘋果等大品牌的智能手機每年都會推出新一代機款,舊款機型往往因已無法追得上新系統的運算速度,就會開始出現「當機」、電池極速消耗等毛病,促使用家換新手機。
貴價手機只用一兩年就換新,衍生大量電子廢物,大眾是否應該反思一下電子產品的壽命、「過度換機」的文化質背後的環保問題?

不少消費者是出於個人喜好或需要,頻於更換新手機,但其實亦有不少消費者因系統無法新,或因手機折舊問題,生產商不再提供維修支援,才需要更換手機。然而,頻繁更換電子設備製造大量不必要的電子垃圾,也是更國際社會致力倡議的「減排」、「碳中和」相違背。

英、美、歐盟各國政府為了削減電子廢料、並減低電子產品過度消費所衍生的碳排放,近年紛紛開始擬就「維修權」(right to repair)立法。拜登政府近來要求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推出措施,防止製造商為產品維修設限,FTC很快開始就維修限制問題展開調查,研究企業相關措施是否有違反聯邦反壟斷及消費者保護法案。

走得更前的歐盟,則在2019年就已經推動維修權益標準的立法,並於今年3月開始生效,當中措施包括要求所有手機生產商至少提供5年的系統安全更新,並且必須在產品上市後5年內維持正常供應;平板電腦製造商則提供6年的設備零件,以延長電子產品的使用壽命等等。德國政府近日更促使歐盟把更新及維修期增至最少7年,同時,所有維修零件必須以合理價格收費。

電子垃圾的環境代價

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的講師Cole Stratton對美國有線新聞網(CNN)表示,一般消費者對於一台智能手機背後的生產和供應鏈缺乏認識,往往「完全不了解這些(手機)對於環境的破壞力有多大。」從稀有金屬的開採到原材料加工、運輸以及組裝,電子產品的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不乏能源密集型的生產工序。

根據蘋果公司公布的數據,一台iPhone13在整個壽命循環中產生64kg的碳排,當中生產過程佔總排放的81%,但考慮到全球每年都有上億台iPhone售出,其對環境的破壞性便不可小覷,更不用說iPhone以外,其他各家廠商的手機、電腦甚至其他大型家用電器等。

如今各大品牌雖都打出產品回收的環保牌,但根據環保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全球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率只有17.4%,其餘大部分都被直接扔進垃圾場。

圖為6月9日英國康沃爾郡有遊客離開名為Mount Recyclemore的雕像。雕像由電子垃圾製成,意在強調棄置電子設備所造成的損害。(AP)

品牌只用「專屬部件」  難以維修

儘管如此,許多電子設備生產商卻有意在產品的生產設計以及售後服務等環節,為消費者維修產品製造障礙。比如,許多科技產品公司在設計產品時不會使用業內通用的零部件,因此產品故障時修理人員需要特定的工具或指南、以及專用的替換零件才可維修,而企業又不對一般消費者或獨立維修商銷售這些工具和零件,相當於壟斷了產品修理權。

此外,消費者若把產品拿去其他非專賣店、授權修理廠,事後再出現任何問題,原廠家則不會再提供修理服務。

使用這類伎倆的不止是蘋果公司,Samsung、微軟等科技產品巨頭也在其之列。專門提供非官方維修服務和DIY維修手冊的加州企業iFixit多次譴責這幾家公司,指他們堅持設計和使用非標準部件,大大降低了產品的可維修性和耐用性。

Apple、Samsung等公司均對維修商、零件銷售進行限制。(官網截圖)

公司創始人Kyle Wiens在今年7月的一次聽證會上指責Samsung,稱其與零件供應商簽訂協議,不允許其對外出售零件:「有一家名為Varta的德國電池製造商,向各種各樣的公司出售電池。Samsung 恰好在他們的Galaxy耳塞中使用這些電池……但當我們去找Varta,問能不能買到這個零件作為維修零件時,他們會說『不行,我們與Samsung的合同不允許我們賣這個』。」

正是由於這些限制,歐美各國近年來湧現越來越多呼籲「維修權」的聲音。倡議者認為,手機、平板電腦和各類家電這些設備,都應該像汽車一樣便於修理,意味着人們有權利自行或者讓技術人員維修自己的電子設備,獲取維修所需的零件、工具、指南,生產製造商甚至應當在設計產品時,將維修的便利性考慮在內。

德國政府近日提議遵循上述原則,要求設備生產商以「合理的價格」提供零件,同時必須對外公開零件的價格,並對零件交付的時間設限。目前,歐盟規定商家需在「15個工作日內」交付零部件,德國則提出希望可以再縮短維修時間,以便消費者維修電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