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兒童節│最深的傷痛:關注烏克蘭難民的心理精神健康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今日為六一國際兒童節,在烏克蘭戰爭爆發近100天以來,已導致520 萬兒童需要人道主義援助。
世界宣明會兒童參與和權利總監Patricio Cuevas-Parra博士正在參與應對烏克蘭危機,統籌宣明會這次救援行動的保護兒童工作。他在三月初調派到波蘭,在當地進行評估工作。以下文章由Patricio Cuevas-Parra以英文撰寫,香港世界宣明會整理及翻譯。
圖、譯:世界宣明會

隨著烏克蘭難民危機持續惡化,我們需要認清一個關於創傷的事實:在面對衝突和被迫流離失所時,心理創傷留下的傷口往往是最深的。

身為世界宣明會兒童參與和權利總監,我曾經多次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等地目睹類似的情景。雖然每次難民危機各有不同,但是每名難民都經歷同一種創傷:失去。失去個人的希望、計劃、社會地位、生計及家園等,某些情況下,甚至失去自己或親友的生命。

Patricio Cuevas-Parra(左)與負責接待烏克蘭難民的義工傾談,了解情況。(宣明會提供)

烏克蘭境內的戰事未有停止跡象,迄今為止,約1,400 萬人因逃離戰火而流離失所,包括兒童。他們一直承受痛苦和恐懼的煎熬,即使各界已經為他們提供不少幫助,解決糧食和避難所等燃眉之急,然而,他們的心理健康必須優先得到關注。許多流徙者親身經歷迫害和貧困,他們或目睹暴力,甚至成為暴力或虐待的受害者。有見及此,人道救援工作需要考慮戰爭對個人造成的心理及社交傷害、被迫遷移或撤離過程帶來的創傷,以及適應新生活的掙扎。

心理復康對所有流徙者都十分重要,但對幼兒來說尤其迫切。兒童和青少年需要獲得支援,以了解和面對自身流離失所的痛苦經歷,這些支援需要配合教育、生計、保障和醫療等方面的救援策略。人身安全和保障是兒童心理及社交發展的基礎,然而,當他們的日常生活被狠狠打亂,將引致深遠的創傷,如果處理不當,將終生困擾他們,甚至延續至下一代。

固然,恢復安全感是兒童心理健康復康路上的第一步,為他們提供多重的照顧相當重要。援助項目需要先確保人們得到生活所需和安全,然後致力加強支援家庭和社區,再因應其他心靈方面的需要作出支援。

這些支援需要由經過訓練和受監督的人(例如教師和醫生)負責,或者設有轉介渠道,使精神健康狀況差的難民得到精神及心理支援。如果國際社會也能夠伸出援手,我們就可以幫助難民恢復良好的心理和精神健康。

非政府組織和各國政府必須承認,提供精神健康、心理及社交支援,是所有惠及難民和流徙者的人道救援工作的核心組成部分,特別是在邊境口岸、為國內流離失所者而設的避難所和接待中心。因為這一類支援在這些時刻正是最為重要的。即使大多數難民可以在收容社區暫住,人身安全得以保障,但戰爭、暴力和與親友分離的心理影響,往往會在他們心中持續一段長時間。

難民身份是暫時的。不過,除非我們認同精神及心理健康是幸福的重要元素,否則流離失所帶來的創傷,或會在難民心中留下永久的傷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