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搶購非洲天然氣 尼日利亞等國成「綠色殖民」犠牲品?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隨着西方國家因應俄烏戰事而制裁俄羅斯,令歐洲陷入能源危機,使得許多歐洲國家紛紛轉移向非洲購入更多天然氣。不過,外界質疑歐洲領袖一再強調不應使用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以實現全球減排目標的同時,大手購入非洲天然氣的做法明顯背道而馳,且在利用非洲能源的過程中,並未打算資助嚴重缺電的非洲國家發展供電設施,彭博社報道形容,這導致非洲成為歐洲「綠色殖民」下的犠牲品。

在尼日利亞伯尼島(Bonny Island),當地一間大型液化天然氣廠的年產量,已足以為英國一半地區供暖過冬,惟該廠大部分天然氣出口歐洲,西班牙、法國和葡萄牙是最大的買家。相反,在伯尼島附近的博多(Bodo),廢棄的電線高高掛在屋頂,當地婦女則只能透過黑市柴油火水來點燃柴火爐煮食。這些黑市燃料是來自尼日利亞政府,與西方能源巨頭殼牌(Shell)、埃尼(Eni)及道達爾(TotalEnergies)共同擁有的能源設施,偷運出來的原油加工而成。

波多鎮社區發展委員會主席Pius Dimkpa表示,當地的天然氣為歐洲的家庭和工廠發電,但本地人卻未能受惠。有當地商販亦表示:「我們注意到許多負面影響,本地人生火的煙霧可能影響到我們的眼睛,如果你的孩子靠近廚房,你會因為煙霧而趕走他們,不應該是這樣的。」

尼日利亞目前仍有近一半人口尚未通電。(Getty)

非洲能源一哥

尼日利亞作為非洲第一人口大國,總人口約2.06億,是非洲第一大經濟體。該國還是非洲能源資源大國,2014年已探明石油儲量居非洲第二、世界第十;已探明天然氣儲量居非洲第一、世界第八,相關出口則為非洲第二;另外該國煤儲量約27.5億噸,也為西非唯一產煤國。現時,該國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石油出口,相關收入佔出口總收入的98%,佔國家總收入的83%。然而,這個能源豐富的國家目前仍有近一半人口尚未通電。

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智庫「突破研究所」(Breakthrough Institute)指出,類似尼日利亞的情況是「綠色殖民主義」(green colonialism),一些富裕國家正利用較貧窮國家的資源,同時卻以氣候變化為名,拒絕窮國享受資源。

非洲天然氣現時大多供應至歐洲地區。(Getty)

非洲大多為歐洲國家「供氣」

在俄烏戰事持續下,本依賴俄羅斯的歐洲能源供應緊張,非洲如今成為歐洲在這場機中尋找替代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關鍵。目前,除了尼日利亞外,大多數非洲天然氣和石油來源來自阿爾巴尼亞、利比亞、埃及、塞內加爾、莫桑比克等國。

非洲主要天然氣及石油國家的概況。(EY)

阿爾及利亞是主要的天然氣生產國之一,擁有大量未開發儲量,許多天然氣經海底管道將其連接到西班牙,再輸往其他歐洲國家。歐盟正努力增加連接西班牙和法國的管道容量,希望可以將當地的天然氣供應至德國以至其他國家。

另一西非國家塞內加爾雖在天然氣儲量方面落後於阿爾及利亞,但因為近期發現了龐大的海上儲量而備受關注。而且,該國與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液化天然氣裝載終端的創建速度可能相對較快,當相關項目明年投入運營時,兩國將成為非洲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雖然該領域的初始產出似乎有限,但預計在幾年內將翻兩番。由於後者位於更廣闊的天然氣盆地內,故天然氣儲量更大。

擬建的跨撒哈拉天然氣管道將通過尼日,將天然氣由尼日利亞輸送到阿爾及利亞。(網上圖片)

自身卻陷能源匱乏

非洲區內擬建的4,128公里跨撒哈拉天然氣管道將通過尼日(Niger)將天然氣由尼日利亞輸送到阿爾及利亞。擬議的管道如果建成,將連接到其他現有管道,從阿爾及利亞地中海沿岸的輸電中心向歐洲供應,預計每年可以向歐洲輸送多達3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相當於2021年德國從俄羅斯進口的三分二。

非洲雖然是歐洲天然氣和其他能源的「救星」,惟當地許多國家其實過去數十年來仍處於能源匱乏狀態。舉例,尼日利亞、加納和肯亞的平均個人每年消耗的能源少於一部美國冰箱。此外,非洲面對的全球暖化問題不容忽視。例如,非洲之角目前正在經歷四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沙漠化威脅着乾旱的薩赫勒地區(Sahel,指撒哈拉沙漠和中部蘇丹草原地區之間的一片廣幅地帶),而侵蝕侵蝕著拉各斯(Lagos)和阿克拉(Ankara)等沿海城市。

世界銀行去年的報告預測,非洲大陸將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其影響包括大規模的國內移民,還有「貧困、脆弱、衝突和暴力加劇」。

非洲大陸預計將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地區。(Getty)

歐洲食言 為非洲提供氣候融資「無影」?

誠然,非洲為歐洲供應天然氣,而後者再為對方的天然氣生產融資,不僅會刺激非洲亟需的經濟發展,還有助歐洲擺脫俄羅斯的能源制肘;惟現時的局面並不對等。在歐洲得到天然氣能源的同時,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上月公布的數據,非洲43%人口、約6億人缺乏電力供應。

雖然非洲國家渴望從天然氣交易賺進外匯,但它們質疑歐洲只顧開採化石能源以維持歐洲的繁榮和利益,卻以製造溫室氣體為由,抗拒資助非洲建立天然氣管道及發電廠,以至為非洲發展綠色能源。這亦導致文章開首的狀況——尼日利亞本身擁有豐富能源資源,民眾卻只能使用高排放的黑巿汽油和煤炭。

在上月的七國集團(G7)峰會,歐洲領袖寬己嚴人的雙重標準態度更充份體現。各成員國一方面重申會停止為海外的化石燃料項目融資,另一方面卻指向成員國輸送更多液化天然氣的項目不受此限。本月,歐洲議會還議決將核能和天然氣發電項目歸類為「綠色能源」,被外界質疑有將相關的能源「漂綠」之嫌。

尼日利亞總統布哈里表示,非洲國家需要長期的伙伴關係,而非英國和歐盟在綠色能源政策上的矛盾。(Getty)

虛偽的雙重標準

尼日利亞總統布哈里(Muhammadu Buhari)表示,非洲國家需要長期的夥伴關係,而不是英國和歐盟對非洲雙重標準的綠色能源政策,認為既無助發達國家的能源安全,亦無助改善尼日利亞的經濟和地球環境,重申:「這是一種必須結束的虛偽行為」。赤道幾內亞能源部亦批評,歐洲不能只要求非洲供應天然氣,「歐洲也需要回饋我們」。

假如要協助電力設施尚未全面普及的非洲過渡至潔淨能源,歐洲各國聯同私人投資者,以及開發銀行提供大量資金,惟當中存在的難度並不少。事實上,發達國家於2009年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曾承諾,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融資的目標,惟這個本於2020年實現的目標至今仍未兌現。

自俄烏戰事爆發後,意大利於4月與安哥拉及剛果共和國達成購買天然氣的新協議,而德國亦尋求由塞內加爾獲得天然氣供應,預計在俄烏戰事持續的情況下,歐洲購入非洲天然氣的能源的趨勢將會持續。

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前負責人Carlos Lopes表示,歐洲轉向非洲尋求短期天然氣解決方案是「虛偽」,他認為:「對非洲人說,他們基本上不應該考慮擺在面前的選擇,同時由於俄烏戰爭而加速歐洲對天然氣需求,這是絕對令人憤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