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教育・下│國際金融中心之痛 香港理財教育「跑輸大巿」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今天的香港學童會說他們不知錢是什麼,因他們這一代鮮有機會拿着『一蚊、兩蚊』硬幣,只是不停拍卡。錢從何來,他們並不知道。」非牟利機構青年成就香港部(JA HK)行政總裁蔡卓慧向《香港01》表示。她指香港的小朋友很早便接觸到無現金支付、網上支付等,強調教導學童用錢等理財概念越早開始越好。

本文為理財教育之下篇,閱讀上篇

正確的理財觀念需要從小開始,令人遺憾的是由於香港並未將理財教育納入常規學校課程,因此這個責任往往落在家長身上;不過,不少本地家長未有意識到及早向小朋友提供理財教育的必要性,大多只懂著他們「不要大花筒」,以至現時社會上,不少年輕人有先洗未來錢、欠下大量卡數。

去年11月,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下稱:投委會)的問卷調查發現,在1,000名高小學生受訪者中,95%表示日常消費都有使用八達通的習慣,惟40%受訪者表示不清楚自己的八達通餘額。雖然有63%受訪小學生有零用錢並會儲蓄,但僅四分一人表示有紀錄支出的習慣;當中以有儲蓄的小學生更傾向留存部份零用錢作儲蓄、記錄支出及了解八達通餘額。

該調查又指,受訪小學生學習理財的主要渠道,分別為父母(77%)、老師(34%)及互聯網(31%),而當中更有8%人表示從來沒有獲得有關資訊。

早於2014年,投委會亦曾發表研究指出,本地學校雖有推展理財教育,惟教師既受時間和資源的限制,亦欠缺學校管理層支持,加上平日課程緊湊,未能視之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另外,教師亦缺乏相關培訓和信心推行理財教育。 在學校和家長在對兒童及青少年的理財教育方面的「缺位」,現時本港主要依賴一些志願組織和非政府機構去提供這類教育活動。

學理財如「古人懂耕田捉魚」

「其實每一個人生選擇都有個銀碼(dollar sign)相隨,我們希望年青人明白這一點,讓他們早些作出規劃,為自己作出更明智的選擇。」青年成就香港部行政總裁蔡卓慧說。青年成就於全球有逾110個分部,香港分部於2001成立,目標是啟發及培育年青人,為未來投身社會作好準備,包括培養學童財策、商業知識。

蔡卓慧指出,本地小朋友很早便接觸到無現金支付,強調理財教育越早開始越好。(羅保熙攝)

「今天社會,尤其是在香港,它可說是個基本生活技能,如像古人懂得捉魚、耕田。」蔡卓慧直言,希望相關教育納入學校正規課程的一部份,而非現時在某些課堂中加插去幫助同學,或只是當成課外活動。 她又稱,金錢並非目標,但要達到目標,管理金錢是非常重要的。

蔡卓慧指出,香港部的課程和活動強調體驗式學習,當中有許多遊戲、模擬情景讓學生學習,讓他們明白如何成為負責任的個體,如何管理自己的金錢、如何賺錢、量入為出地用錢,還有如何做財務預算等。該組織也有在網上提供自主學習課程,提供遊戲給學童玩,讓他們學習分辨需要和想要(needs and wants)、學習做預算、追蹤個人消費開支等。

新一代很早便接觸到無現金支付如八達通,對金錢的概念更形虛無。(資料圖片)

她說,過程中,學生明白到生活中要有所取捨,否則可能會出現赤字,需要想清楚將錢花在玩樂上,還是將錢用來讀書、儲蓄等。「曾聽過不少學生會說,原來『阿媽顧起頭家』並不容易」。

近年,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s Forum)、經合組織(OECD)等,許多人士均指出理財教育對年青人是必須的,因為未來環球經濟的挑戰更大,不確定性更高,需要更有韌性才能面對。

家長脫節 打機課金未必識

過去20年,數碼科技大躍進,網上消費及網上理財大行其道,對理財教育也構成重大挑戰。「例如在中學及高小,同學開始網購、打機課金,這些在20多年前是沒有的。我們見到年青人面對的情況複雜了許多。」

香港的金融投資環境有利理財教育的普及。(資料圖片)

她解譯:「這些年來年青人某程度上在數碼化理財上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但也因此使他們的理財概念變得虛無,缺乏謹慎。」 有見及此,JA的課程也有所調整,如疫情期間推出的「JA Money Sense」的課程,當中有專門講網上消費的部份,教學生做個精明的網上消費者。

另外兩個值得注意的趨勢——財務數碼化和學債問題。首先,部分不諳科技的家長或自身也未能轉往電子堔,削弱他們在此方面對子女的教導和指引。學債則是全球趨勢,大學教育高昂學費對未開始工作的年輕人己構成負擔,蔡卓慧指出:「假如年青人未有充足準備應對,無法應付這些債務,甚至讓債務積累,屆時可能成為政府的問題及社會的負擔。」

具備土壤 卻未能培養正確知識和觀念

香港縱是國際金融中心,偏偏在金融及財務知識上缺乏有系統的教育。投委會的「親子理財調查2021」發現, 81%受訪家長表示會給子女零用錢,主要是為滿足他們的實際需要,多達77%、53%的人表示會培養子女的儲蓄習慣,只有28%家長認為零用錢是讓孩子開始管理金錢的機會。

金融財務的急速數碼化,使得不少家長難以與時並進,削弱他們對子女理財教育的角色。(Getty)

在如今嚴峻的環球形勢下,做好財務規劃、量入為出,似乎更形重要。財政司長陳茂波2019年已於網誌中強調,理財是一種態度,向市民提供理財教育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十分重要。

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姚偉梅教授向《香港01》表示,本地理財教育現時仍有不足:「現時國內大城市都有金融素養的教育,連教科書也出了,惟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反而在這方面沒有系統性地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她補充,雖然本地中學、小學以至幼稚園課程中有部份理財的內容環節,但卻散落不同學科各處,令教授的老師也容易忽略正在講及理財知識,以至相關教育變得鬆散。

但姚偉梅指出,有全球性的調查顯示香港成年人的理財知識良好,「這或許是耳濡目染,香港的投資環境、氣候均十分滋養這方面,但不等於他們的投資態度和觀念正確。」

理財教育追求的是從理財中得到自由,不受金錢所束縛,圖為歐洲玩具商供小學兒童使用的玩具歐元紙幣。(Getty)

蔡卓慧認同香港的金融投資環境有利理財教育,「就算年青人未有基本的教育和學習之前,其實經已聽到許多專業術語,因為每日的新聞都有在講及股市、不同的投資、樓市等。」不過假如相關的教育未跟得上,許多人或難以培養正確的理財觀念和知識,更容易落入大大小小的投資陷阱。

許多香港家長擔心太早跟子女「講錢」,他們會變得更加功利,或會凡事斤斤計較。蔡卓慧並不同意說法,認為理財講的是生活的技能,正如我們教子女學行、認字、健康飲食。「透過正確的理財知識,長遠累積財富,並從盈餘的部份中學習如何分享自己的財富,如捐款、繳稅去回饋社會。」

誠然,理財教育不止是「金錢」教育,更是品格教養,學習妥善管理和運用各種財務資源,培養正確的知識、態度、行為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