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結束積極平權行動,並非對亞裔歧視的終結?

撰文:The Conversation
出版:更新:

在兩宗挑戰大學招生中使用種族因素的案件中,美國最高法院裁定,種族多樣性的教育好處不再是所謂的「令人信服的利益」(compelling interest)。

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和亞裔美國人研究特聘教授Jerry Kang

這些判決有效地結束了種族意識的大學招生政策。作為一位對隱性偏見和批判性種族研究有所了解的法學學者,我認為這些判決並未結束對亞裔美國人的歧視,而這正是這些訴訟的宣傳目標。

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訴訟案件,均由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組織發起,該組織由加州商人布魯姆(Ed Blum)創立,他成功挑戰了許多平權和選舉權法律。

在這些訴訟中,布魯姆有意地突出了亞裔美國人的困境。

但在他發起訴訟之前,他需要有訴訟資格的人。

加州商人布魯姆(Ed Blum)曾成功挑戰許多平權和選舉權法律,圖為去年他步出最高法院大樓的樓梯。(Reuters)

「我需要亞裔原告。」布魯姆於2015年對休斯頓華人聯盟的一群人士說。

為什麼布魯姆需要亞裔美國人?我相信他之所以有此需求,是因為亞裔美國人可以被描繪成特別令人同情的受害者和被平權所殘害的模範少數種族。

因此,不足為奇地,有些亞裔美國人對最高法院的裁決表示慶祝,認為這樣可以消除對他們的歧視。

事實上並非如此。

對亞裔美國人的歧視

亞裔美國人在大學招生中受到歧視嗎?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有兩個原因。

首先,為了知道什麼算是歧視,需要有一個比較基準。換句話說,你必須問:「與誰相比?」

對於種族歧視,自然的比較對象是白人,因為從歷史上看,白人一直享受最好的待遇。這就是為什麼重要的民權法案,在內戰之後通過,明確保證「與白人公民享有相同的合同和財產權」。

其次,為了揭示不易察覺的歧視,分析人士通常需要使用統計技術。訴訟雙方均使用了多元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該分析選擇了一組特定的預測變量,例如考試成績、平均總分和種族,然後計算每個變量對招生決策的影響,同時控制其他所有變量。

雙方爭論了應該在模型中包含哪些變數,哈佛大學希望包含更多的變數,而(興訟的)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組織則希望少一些。

美國大學的收生制度有歧視亞裔人士之嫌?(Reuters)

結果顯示,包括更多的變數,如個人評分和傳統地位,使種族對錄取決策的重要性降低。

這部分是因為個人評分和傳統地位本身與種族有關聯,並且將重疊的變數添加到模型中會模糊每個變數的獨特影響。

最終,審判法院支持了哈佛的模型,這意味着在一個亞洲和白人申請者具有相同的考試成績、GPA、個人評分、傳統地位等條件的比較中,申請者的種族在回歸分析中並不重要。

因此,法院未發現任何歧視。

這一裁決在第一巡迴上訴法院上得到了確認,最高法院未推翻該裁決。

在我看來,認為最高法院消除了對亞裔美國人的歧視是錯誤的,因為從未發現有歧視存在。

結束平權行動

儘管這些訴訟強調了對亞裔美國人的歧視問題,但它們真正的目標是在受到少數族裔歧視的平權行動計劃中使用種族。

在過去的45年間,法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權行動上達成了一個妥協。

一方面,明確的種族意識決策必須在平等保護條款下滿足嚴格審查,要求通過「嚴格限縮」的方式進一步實現「令人信服的利益」。嚴格審查是一種最嚴格的司法審查形式,用於確定某些法律的憲法合法性。

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的稀有領域中,多樣性將被視為「令人信服的利益」。

這種多樣性理論由已故最高法院大法官鮑威爾(Lewis Franklin Powell Jr. )於1978年的加州大學校董案的附帶意見中提出。

在他的分析中,鮑威爾拒絕了平權行動作為彌補過去幾個世紀社會歧視的方式的辯護。他認為這種辯護「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可能在過去的歷史中是無窮的」。

相反,鮑威爾支持了多樣性的概念。

雖然其他法官沒有加入鮑威爾的意見,但他的意見打破了僵局並對此案作出了裁決。正是這種將多樣性作為一個令人信服的利益的理解,最終在格魯特爾訴博林格和費舍爾訴德州大學的案件中(Grutter v. Bollinger and Fisher v. University of Texas)給予了多數支持,允許在大學招生中使用種族。

在2023年的「學生公平錄取組織訴哈佛案」(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 v. Harvard )案例中,最高法院打破了這種允許在大學招生中使用種族的脆弱妥協。

鮑威爾拒絕了平權行動作為彌補過去幾個世紀社會歧視的方式的辯護。(Wikipedia)

首席大法官羅伯茨(John Robert)代表多數人寫道,多樣性的教育效益太難以衡量,無法成為重大利益。

羅伯茨寫道,無論多樣性的利益被定為培養未來的領袖、通過多樣性提供更好的教育,還是培養積極參與和有生產力的公民,這些利益「在嚴格審查的目的上不夠一致」。

羅伯茨的意見實際上結束了高等教育中的平權行動。

絲毫不能阻止對亞裔美國人的歧視

對於一些保守派政治家來說,最高法院反對平權行動的裁決是一個令人高興的結果,但對於民權倡導者來說則是可怕的。

重要的是要避免混淆原因。

我認為,結束平權行動對比白人,對亞裔美國人的歧視問題毫無幫助。

亞裔美國人在大學入學中受到不公平對待的原因是因為優先考慮傳統地位申請者,而這些申請者中白人的比例偏高。

另一個原因是在包括網球、曲棍球和劍擊等運動中,給予運動員巨大的優惠待遇。這些運動員中也有較高比例的白人。

最後,亞裔美國人可能因為內隱偏見(implicit biases)而在個人評分中遭受一些歧視。

建議和面試高度主觀,大多基於直覺的熱情和反應。這意味着它們容易受到內隱偏見的影響,將亞裔人士框定為在數學上有能力但冷漠、外來的及不討人喜歡的人。

如果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組織真正的目標是結束對亞裔美國人與白人之間的歧視,它應該要求法院結束傳統地位和運動員優惠,並建立程序上的防範措施以對抗內隱偏見。但它並沒有這樣做。

亞裔美國人在大學入學中受到不公平對待的原因是因為給予運動員巨大的優惠待遇。這些運動員中也有較高比例的白人。(Reuters)

零和遊戲

當然,可以提出一個觀點,就像首席大法官所說的那樣,「大學入學是一個零和遊戲(Zero-sum game)」。

羅伯茨寫道:「對一些申請者提供的好處而不提供給其他人,必然使前者群體受益,而後者群體則受損。」

按照這種邏輯,通過結束平權行動,亞裔美國人作為一個群體在入學機會上獲得了一些微小的好處。但請記住,白人也獲得了完全相同的好處。而傳統地位、運動經驗和內隱偏見將繼續偏袒白人而不是亞裔美國人。

最後,這種微小的好處是否值得以降低黑人、拉丁裔、美洲原住民和亞裔及太平洋島民學生在精英大學和大學中的數量為代價?

在我看來,答案是否定的,但這個問題值得就建立在種族正義社會的政策和原則展開一次艱難的對話。

我相信,美國人應該在不被誤導為保持平權行動等同於容忍反亞裔歧視的情況下進行這種對話。

本文轉載自The Conversation,香港01獲授權編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點擊閱讀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