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全球災難的末日鐘:何以距離世界末日「只剩下90秒」?

撰文:The Conversation
出版:更新:

末日鐘(The Doomsday Clock)的指針徘徊在接近午夜(即「末日」)的位置,它是一種象徵性裝置,旨在警告世界距離災難還有多近。據說午夜代表着人類將無法在地球上居住的時刻。

作者:倫敦國王學院國際研究、國防與安全副教授/高級講師Rod ThorntonRod Thornton

這個時鐘可以追溯到冷戰初期。它是一本名為《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Atomic Scientists)雜誌的組成部分。該雜誌由與原子彈研發密切相關的曼哈頓專案科學家和工程師於1947年創辦。他們對自己創造的「世界毀滅者」(the destroyers of worlds)感到擔憂。該雜誌的文章主要致力於強調核武器的危害,直至今天依然如此。

2023年伊始,末日時鐘的指標被設定在距整點僅90秒的位置,這是它有史以來最接近午夜的一次。此舉並沒有一個總體原因。當然,隨着氣候變化成為威脅人類的一個主要因素,末日時鐘必須反映出這一點,而且也確實如此。然而,其他更直接的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指標向前移動。

俄烏戰爭是末日鐘調快的一個重要因素。(Reuters)

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烏克蘭戰爭,尤其是俄羅斯「以升級促降級」的威脅。這一概念在俄羅斯引起了廣泛討論,包括那些與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關係密切的人。

這裏的想法是,如果俄羅斯軍隊即將在烏克蘭遭受重大失敗,他們將在戰場上使用戰術(威力較少)核武器(即「升級」戰爭)。這樣一來,那些支持基輔的西方大國就會大驚失色。

按照這種邏輯,它們會被說服撤回支持,因為它們不想冒與俄羅斯爆發可能包括使用戰略核武器在內的更大規模戰爭的風險。這樣,莫斯科就會「贏得」這場針對烏克蘭的戰爭,而烏克蘭現在缺乏西方的幫助。戰爭就會結束——這就是「降級」的原因。

除了烏克蘭戰場上可能發生的情況外,華盛頓與莫斯科之間日益加劇的緊張局勢也促成了時鐘指標目前的位置。

曾經遏制核武器領域發展的雙邊條約如今已基本不復存在。美國於2001年退出了《反彈道導彈條約》(ABM),並於 2019 年退出了《中程核力量條約》(INF)。雖然這些協議的終止會在 2023 年伊始將時鐘指標定格在 90 秒時發揮作用,但實際上在 2023 年期間還有更多令人擔憂的舉動。

普京在烏克蘭戰事問題上的看法加劇了末日鐘向前移動的趨勢?(Reuters)

2023 年 2 月,俄羅斯退出了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 Treaty),11 月初又宣佈退出《全面禁止核子試爆條約》(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因此,所有與限制核武器有關的協定,過去都曾使指標偏離午夜,現在都已不復存在。

時鐘何時開始

自1947年以來,時鐘的指標一直由《公報》在每年年初設定。最初,時鐘關注的是冷戰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之間實際核戰爭的威脅。然而,最近時鐘也開始包括並反映來自氣候變化的全球威脅,2007年,公報首次將氣候變化列為一個因素。

多年來,時鐘曾根據世界大事進行過多次調整。1947年,時鐘最初設定為午夜前七分鐘。1953年,當美國和蘇聯都試驗了新的、破壞力更強的氫彈時,時鐘調到了兩分鐘。不過,在冷戰的其餘時間裏,時鐘再也沒有接近過午夜。

每當末日鐘指標向前移動時,它們往往會在稍後再次回到原點,以反映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關係的回暖。(Getty)

每當指標向前移動時,它們往往會在稍後再次回到原點,以反映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關係的回暖。例如20世紀70年代初的緩和或各種軍備限制協定的簽署。這些協定包括 1963 年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Partial Nuclear Test Ban Treaty)、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Salt)、1972年的《反彈道導彈條約》、1987年的《中導條約》、1991年的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以及 2010年的後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事實上,1991年,在冷戰結束後的光輝歲月裏——從緩和緊張局勢的角度看——末日時鐘的指標比 1947年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遠離午夜時刻:指針停留在令人欣慰的17分鐘。

2023年,世界似乎——如果末日時鐘可信的話——並不太妙。不過,這個時鐘是一個警告裝置,儘管是象徵性的。因此,希望它能起到集中思想的作用,使明智的人能夠採取行動,避免大災難(無論是核災難還是氣候災難),而這正是時鐘創始人設計它的初衷。

本文轉載自The Conversation,香港01獲授權編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點擊閱讀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