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呼吸道疾病急增 香港會否同樣染上「清零後遺症」?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中國自新冠清零措施解封後,今年冬季出現呼吸道感染案例激增的情況,流行病原體包括新冠病毒、支原體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和流感病毒等5類,情況開始引起國際社會關注。在即將踏入新冠疫情5週年之際,《香港01》近日訪問了呼吸系統科專科許建名醫生,了解香港在今個冬季的疫情風險如何,還有疫情至今的一些總結及最新情況。

新加坡直擊

本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中國內地的病例激增,與內地防疫限制的解除,以及各種病原體同時流行有關,其中流感病毒最為突出。目前,內地醫療衛生部門正努力加強診所服務,包括延長服務時間和加強藥品供應。其中,兒童病例尤其是北京和遼寧省等北方地區的兒童病例最為突出,導致不少醫院門外大排長龍。中國國務院經已對流感和肺炎支原體感染高峰,以及新冠疫情感染反彈的風險發出警告。

有醫療專家指出,中國新一波呼吸道疾病的爆發,可能是因冬季的到來,還有與此前的新冠清零政策有關,尤其是北方地區經歷了一場超級寒流,當地許多兒童的免疫系統在長達3年的清零封鎖過後變得十分脆弱,故容易感染多種不同病毒。世衛已要求中國提供更多資訊,並強調對呼吸道疾病採取標準預防措施的必要性。

中國國務院經已對流感和肺炎支原體感染高峰,以及新冠疫情感染反彈的風險發出警告。(Reuters)

本港流感個案雖增 惟不及以往

香港方面,許建名首先指出:「不同的新冠變種病毒,是有不同程度的風險」。他表示疫情初期的新冠病毒較今天的變種病毒,無論是致命率、住院率、入住深切治療病房的比例、使用呼吸輔助儀器的比例要大得多。」他指,當年幾乎每4至5名病人便有一個重症,如今病毒的致命率已下降至不足1%。

許建名認為:「從風險的角度看,新冠病毒並非不再存在,而是對社會的風險已大大減低,傳播率也有下降。」他強調,香港現時已有好的疫苗和藥物,對新冠的治療更好,因而減低了病毒的風險。

至於將踏入的冬季,許建名表示本地每年這段期間都會有流感個案,他說:「今年主要是甲型流感,我們見到大多是H3一類,另外還有人類偏肺病毒(HMPV,Human Metapneumovirus Infection)和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他補充,上述幾種病毒都是香港常見的類型,在疫情前也不時見到,「如今我們已經復常,回復到一般的社交狀態,故此這些病毒均有上升趨勢。」

許建名強調,本港現時已有好的疫苗和藥物針對新冠治療,從而減低了病毒的風險。(羅保熙攝)

許建名指:「雖然個案有所增加,但數目卻不如以往高峰期般的高。」他認為,這與本地部份人的防疫意識程度有所提高有關,例如佩帶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和良好的個人衛生,包括使用酒精清潔,食飯前洗手及不要對着別人咳嗽等,認為現時的防疫意識改善了許多。

他仍建議優先保護高危的群組,例如長者和慢性病患。另外,年紀大、有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或感染後有健康隱患人士等,也需認真考慮是否接種加強劑疫苗。他表示:「接種的目的,是因為在病毒感染後,很多時會引致其他一些疾病發作,例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等。」

第五波疫情醫療系統崩潰會否重演?

撇除疫情升溫的問題外,第五波疫情期間本地醫療系統崩潰的情況會否重演?許建名向記者表示,每次經過這些事件都會獲得很好的經驗,並因而改良醫療系統。

他以SARS為例指:「當年疫情爆發之前,香港人很少會使用公筷,但自此之後便成為常態。」他認為這些都是很好的經驗,因使用公筷有助減低了許多疾病,如以往在香港有許多結核病個案也因而減少,這是因為其後社會上的個人衛生意識有所改善。

許建名指,2003年SARS疫情爆發之前,香港人很少會使用公筷,但自此之後便成為常態。(資料圖片/張美華攝)

他重申,新冠疫情是真正百年一遇的重大疫情,與過去我們經歷過的疫情如SARS有天淵之別,不論是疫情的規模、個案數目和區間等,每日新增個案之多使得追蹤個案病史的壓力異常地大,才會出現第五波時期的情況。

許建名又指,香港在防疫方面難免會和西方國家有所不同。因為這些國家內人與人的距離相對較多,家庭居住環境也較大,香港只能因應自身的環境條件作出反應。此外,他亦表示醫療體制一如其他各行各業一樣,存在人力、物資等資源限制。

不過,這位呼吸系統科專家表示:「本地醫療系統已經汲取經驗,學懂可以攤開處理,即NHS所謂的『拉平曲線』(flatten the curve),盡可能拖長追蹤病史的工作,讓本地提供醫療資源的壓力低一些,這樣便可減輕疫情高峰期間的龐大壓力。」

全球實驗室可以透過新技術重新檢測疫情以來的血液樣本,或有助病毒溯源的工作。(資料圖片)

未來病毒溯源或有新希望

今年9月,世衛總幹事譚德賽(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敦促中國內地提供更多有關新冠病毒感染起源的資訊,並說組織已準備好派出第二支隊伍調查。疫情至今已過4年,病毒溯源是否真的依然重要?

許建名認為:「雖然從學術上的角度而言,科學界仍然有興趣繼續完成工作,了解病毒如何演變、如何傳播等,但病毒溯源的工作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他補充,相關的工作之所以重要,因為人類未來亦有機會再次面對這些疫情,假若我們對其理解的程度越高、越深入,日後不論在疫苗、治療各方面的處理都將會優化。

最後,他指出全球每一個實驗室均有存儲血清和血液,例如每次身體檢查抽血後,實驗室都會存儲一個細小的冷藏樣本,以作重覆分析之用。他說:「現在我們有時間,世界各地皆可以在這些化驗所、實驗室當中,透過現今最新的PCR科技如聚合酵素鏈式反應檢測,重新檢視和分析疫情以來的血液樣本。」他相信,不少國家的醫療部門已正在考慮甚至進行相關的工作,或將有助推進病毒溯源的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