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電子書、印刷書 大家都輸 挑戰是閱讀習慣改變了

撰文:黃家欣
出版:更新:

曾經,Kindle的出現被視為另一部iPod,預告閱讀的世界也會像音樂工業一樣,逐步由數碼音樂或串流音樂,取代傳統CD等音樂產品,印刷版書籍也會被電子書取代。2007年首部Kindle面世至今,十年過去,有封面、有書脊、可揭頁的印刷版書籍銷售不跌反升,大型出版社電子書銷售則下跌。是Kindle的威力不夠,還是人的閱讀習慣根深柢固,難以改變?

市場調查公司NPD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印刷版書籍按年增1.9%。美國書商協會較早前的數據亦顯示,2016年首9個月的平裝書銷售增加7.5%,精裝書銷售增加4.1%,但同期電子書銷售下跌18.7%。在英國亦有同樣的趨勢,英國書商協會數字顯示,當地在2016年消費電子書銷售急跌17%,但實體書及周報同期銷售增加7%,兒童書更增加17%。

電子書的概念本身是劃時代的,孩子上學不用帶大量書本,揭書時不用雙手,也不會因揭頁而影響到身邊的人,買書亦不用到書局或者等候郵寄,直接在網上就可以購買。不過現實是,電子書的發展仍然欠缺方向而且受限,主要因為還沒有一種主流、統一的格式,各種格式亦僅限於個別平台使用。

亞馬遜2007年推出第一代Kindle至今已有11年;圖為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貝佐斯。(VCG)

電子書格式不統一 窒礙讀者

例如被視為電子書業界標準格式的ePub,是按不同型號及智能手機發展的格式,理論上是在不同的電子產品平台也可使用,但能購買ePub格式電子書的途徑,主要是蘋果公司旗下的iBook,透過iBook購買的電子書又有些微的調整,令電子書在其他平台時未必能使用。

至於另一常見電子書格式pdf,則廣泛地可在不同情況下使用,不限於電子書。不過pdf在製作時已固定版面,因此基本上與閱讀真書沒有分別,亦不能像ePub那樣在不同平台展示不同設計,有些情況下需要放大縮小版面,窒礙閱讀體驗。

最為著名的電子書品牌、亞馬遜的Kindle則是利用Mobipocket的格式,這種格式僅限於Kindle,限制Kindle用戶「跳槽」至其他平台。電子書格式限制局限於可展示的平台,同時亦限制了用家接觸不同的作品,久而久之令愛書之人放棄選擇電子書。

有業界人士分析認為電子書書商欠缺創意。

書商不了解電子書 欠缺創意

法國出版社Hachette Livre行政總裁努里(Arnaud Nourry)就點出現時電子書發展的盲點:電子書除了是電子,與印刷版本無異,沒有任何創意。他直言:「電子書是愚蠢的產品。」因為沒有在印刷版本上的改良,沒有任何數碼體驗。他認為書商不了解電子書,是電子書缺乏創意的原因。

不過這不代表電子書與印刷書是對立的產品,反而是按不同需要可選用不同媒介閱讀。例如有人認為電子書方便搜尋,有人則認為紙本書容易做記號,不同人有不同閱讀習慣,令電子書及印刷書仍「各有各天地」。

Facebook等社交網站改變人的閱讀習慣。(VCG)

線性閱讀變跳躍式閱讀

事實上,社交媒體的出現,更影響人的閱讀模式,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法文研究教授麥韋布(Christine McWebb)亦分享個人經驗,指出有不少學生喜歡閱讀印刷書,因為當透過電子平台及網上閱讀時,容易分心。

她認為傳統的線性閱讀的技巧可能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為「跳躍式」的習慣:「我們使用更多數碼科技,數碼科技亦變得愈來愈精密,數碼科技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由線性思維變成網絡式思維。」她表示,人們由facebook等社交媒體,連繫到文章,再回到書本,又去到網站,這改變人們閱讀的方式,改變解難方式等等。

「有聲書」(Audiobook)愈來愈受歡迎;圖為美國傳媒人沃爾夫(Michael Wolff)著作《Fire and Fury: Inside the Trump White House》的有聲版。(VCG)

有聲書吸引不讀書人「聽書」

除了電子書,另一個冒起的書本模式是「有聲書」,也為人們生活帶來改變。根據市場調查機構Nielsen,英國「有聲書」(Audiobook)銷售按年增加12%,現時佔當地出版業5%的銷售。該公司分析指,在倫敦等城市地區的銷售較好,主要因為當地較多人遠途往返家及公司,「有聲書」方便他們邊駕駛邊「聽書」;另外不少原本不讀的人也開始「聽書」。

早前Quartz發表文章,粗略估算每人閱讀的時間,指美國人平均每分鐘閱讀200至400字,每本非小說類書籍約5萬字,閱讀200本書只需約417小時,美國人花在社交媒體上608小時還要少,意指籲人「少點碌手機,多點看書」。在4月23日的「世界閱讀日」,大家不妨也重新體會「開卷有益」背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