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四】商業人文兼重 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談「博雅教育」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當今社會,我們重視的幾乎都是大數據和「STEM」—即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方面的學問及其相關的科技應用。亦有人形容:「STEM是莖,無根,缺乏人文學科觀點的思考基礎,STEM學習也是過眼雲煙。」近年,隨着「重理輕文」的趨勢,社會意識到我們或將失去解釋和改變世界,以及提升自我的關鍵途徑。當教育過於側重可以量化的STEM時,學生的好奇心、創造力和同理心會否下降?而我們會否更看見人文學科的價值?要了解人文學科的重要性,大概也可以從以商科聞名的香港恒生大學窺見一二。(此為【人文學】專題系列之四)

恒大校長何順文教授指出,創辦人何善衡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創校初期已清晰定位,以商科教育為主,為當時許多未能成功考入大學的中學生,提供接受專業教育的機會。一方面助這些學生提高競爭力,另一方面也滿足市場人力資源的現實需要。

以商管聞名的恒生大學重視人文學科發展,校方定位「博雅+專業」。(資料圖片)

何善衡很有遠見,雖然商科本身屬專門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學校推行的兩年制文憑課程亦希望讓學生能夠容易找到工作,學以致用。但何順文指出:「回顧歷史,當時的恒生商學書院(恒商)也並非過於職業訓練,我曾問校友當時的課程內容,原來包括了中國文化、書法、歷史、法律,甚至經濟與公共事務,並非只有純商科課程內容。」這反映了近四十年前,恒商經已有類似通識、跨學科的概念,補充其他學科的基礎知識。

書院其後經歷了2000年代的轉型,從商業管理文憑課程慢慢轉變成預科和副學士課程。副學士階段接着轉型成為恒生管理學院,再獲政府批准頒授四年制學位課程;重視人文學科的做法依然得以保留。

直至2014年,何順文成為恒生管理學院校長,他明白若學院未來要發展成一所私立大學,最核心的元素是文科和理科,不能只有商科。因此在上任初期,何順文已經將院校定位,這是其他大學較難做到的,「第一是私立自主的,第二是『博雅+專業』的模式,我們強調的是以博雅教育為主導,大學奉行博雅管理理念(management as a liberal art)。」

恒大目前除了商學院及決策科學院,還有傳播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及翻譯學院。(資料圖片)

他強調:「我們很注重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文科必然包含文史哲及社會科學。我們同時把商科看作是博雅教育的學科而不是一門專業學科,會運用很多人文學科的知識元素去教授商業管理。」他解釋,商科作為一門應用學科,需要運用很多人文學科、社會學科的知識在商業社會和商業機構之中。

「博雅教育有多個重點,一是訓練學生critical thinking(明辨性思維);二是creativity(創新);三是溝通合作技巧;四是human caring(人文關懷);最後便是社會責任。」何順文補充:「目前,恒大透過非常完整的通識課程和大學共同核心課程,確保學生學習的不只是專業知識。加上校內和校外的活動,我們確保學生在這五個範疇的能力得以提升。」他認為人文學科包括哲學、文化、歷史的教育,能讓學生了解到什麼令自己感到最開心,發揮自身的潛能,從而產生滿足感,並且對社會和其他人有助益。

不懂審美的大學教育沒意義

恒大的教育方針和目標,就是無論如何要讓學生在人文學科方面掌握一定基礎,令他們明白理科和科技本身有其限制,要和人文學科共融共濟,才能成為一個全面的人。他表示:「人文學科很有用,甚至很多時比其他實用的學科更為有用。尤其是在通用的技巧如思考、寫作和溝通上,也包括一些軟技能,如人際能力、同理心、人文關懷。」他認為透過歷史、文學、音樂藝術,能夠培養人文素質,引發更多關注和投入。

何順文強調人文學科的重要性,認為大學生若不懂溝通,沒有同理心,有違博雅教育的精神。(龔嘉盛攝)

對於政府投放大量資源在STEM和科技教育,人文學科卻變得「可有可無」,何順文表示憂慮,同時認為今天部份科學出身的大學校長也未必了解到人文學科的重要性。他以美國的研究數據指出,不少人擔心人文學科畢業生的入息較低和求職機會較少,其實到了55歲是收入高峰期,人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收入差異較小,甚至更有優勢。

不少人文學科畢業生擁有較高的文字能力、思考能力、應對及創新的能力。雖然這不是什麼專業學識,但長遠而言,事業發展到一定位置,可見其功效,而且來得比其他如金融、工程、科技等知識更為有用。
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
恒生管理學院於去年正式升格為大學。(資料圖片)

人文學科要求學生對可疑和權威的言論作出挑戰,特別是對於有關人類的切身議題如人生、宗教和價值觀等問題。此學科提供思考發揮空間,而不是盲目信服權威或片面的科學數據。 為進一步朝向博雅教育發展,何順文正為大學籌備「一人一戲劇」計劃,冀學生在四年大學生涯中完成一門戲劇選修科。

他表示:「透過一班同學合作做一齣話劇,分別擔當演員、服裝、導演、舞台、燈光等角色,可以訓練學生的合作性、創新和表達能力。」課程要求學生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各人都需要分工合作、互相磨合,從中找出自己的志趣,完成課程後,同學更會分享自己的經驗。

何順文推崇戲劇,除了因為它能發揚人性的光輝、宣揚善有善報、有波折崎嶇但最終仍能克服等樂觀正面信息,也因為它本身很特別,「它是文學中最不沉悶的部份,能夠讓人親力親為參與其中。不但提供很多創作機會,而且可以表達意見,特別是探討人類的偽善及是非對錯。」同學在不同崗位做好本份,將故事呈現給觀眾,亦是難得的經驗。

何順文認為學會欣賞這些藝術能夠改變人的性情,引發人的思考,從而產生同理心,當然審美觀也相當重要。他強調:「一個大學生能力再好、職位再高,若不懂審美、溝通合作或同理心,這樣的教育也沒有意思,亦違反了高等教育,特別是博雅教育的精神。」

上文節錄自第17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5日)《STEM 強勢下 人文學科價值何在》。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