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因瘟疫元氣大傷 老鼠如何啃倒拜占庭帝國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自巴西出現首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確診病例後,這場自2020年開春以來的疫情已蔓延至除南極洲以外的全球六大洲。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月26日表示,在中國境外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例數,首度超過中國,希望世界各國做好疫情大爆發的準備。
病毒散播之快,往往讓人措手不及,公元6世紀的拜占庭帝國,就是由於一場大規模傳染病險些亡國。

公元541年到542年間,地中海東岸爆發一場相當嚴重的傳染病,前後肆虐了近200年,衝擊了拜占庭帝國。

在疫情爆發前,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the Great,483-565年)花了20多年的時間,逐一收復羅馬帝國過去領土,只剩下高盧(今法國)、不列顛(今英國)與伊比利亞半島還未重回帝國懷抱,一時間彷佛地中海再度成為帝國的「內海」。但好景不常,這場散播至東羅馬帝國全境的瘟疫-「查士丁尼瘟疫」(Justinian Plague) 卻改變了帝國命運。

關於這場疫情,有賴當時查士丁尼最為看重的軍事將領貝利薩留(Flavius Belisarius,約505-565年)的隨行軍官-普羅柯比(Procopius of Caesarea,500-565年)的著作-《戰記》(History of the Wars)詳細地記載,讓今日學者們能夠知道事發當時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的慘況。

公元541年到542年間,拜占庭帝國爆發「查士丁尼瘟疫」,現代學者透過文獻記載的病症描述,證實這場大瘟疫是鼠疫所引起。(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根據普羅柯記下的病徵:「病人出現幻覺、高燒和昏迷,漸漸地不願意搭理他們自己喊來探視的朋友們……有的病人當天發燒,有的第二天,還有的幾天以後,在腋窩、有時在兩耳後和大腿的不同部位也出現腫脹」。根據這些病徵,現代學者能100%肯定查士丁尼瘟疫為淋巴腺鼠疫。

對於傳染病源自何處,普羅柯比認為是從埃及的城市培琉喜阿姆(Pelusium,位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的古城,近今埃及塞得港)傳至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這項論點也獲現代研究證實。由於當時北非是拜占庭主要的糧食供應地,在頻繁的商船貿易下,就把帶有鼠疫桿菌的老鼠運送到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疫情爆發時,普羅柯比就在君士坦丁堡親眼目睹看到瘟疫高峰時的慘況。每天有大量人口死亡,死亡人數高達萬人,導致社會逐漸陷於混亂,他在書中寫道:

「奴隸失去了主人,而先前富有的人也失去了其家僕的伺候,僕人們不是病了就是死了。……這段時間裏,要在大街上看到行人絕非易事……各類工作都停頓了……在一座完全停止了所有善事的城市裏,饑荒十分肯定會導致騷亂……城裏根本不可能看到任何穿着官袍的人,特別是當皇帝也染上瘟疫的時候。」

因疫情嚴重到讓查士丁尼也被傳染,這場鼠疫就以皇帝的姓命名。

這場鼠疫動搖了拜占庭帝國的統治基礎,勞動力出現短缺、無人耕作收割,導致糧食缺乏與嚴重的饑荒,普羅柯比發現不少民眾並非感染鼠疫而死,反倒是長時間沒吃東西被餓死。各行各業停止生產、貿易停滯,讓城市處於癱瘓狀態,也讓帝國財政壓力遽增,經濟處於崩潰邊緣,通貨膨脹的問題非常嚴重。

圖為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馬賽克鑲嵌畫,現保存於意大利聖維塔教堂( Basilica of San Vitale)。(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況且,許多人染病身亡後,屍體多日無人埋葬,查士丁尼便要大臣們妥善處理,與救濟患者。在疫情爆發前,帝國的主要財政支出多用於對外征戰、收復失土上,於是當鼠疫到來,防疫工作所需的經費不足,官員還必須自掏腰包,才能順利救濟民眾。可見這場突如其來的鼠疫,帝國毫無招架之力,光是處理不斷增加的屍體,就已經十分頭大了。

死亡率大增,讓原有的墓地已無多餘空間可以埋葬,但也不好讓屍體隨意曝屍城中,帝國想出的折衷辦法,就是將屍體拋向城郊,且未經掩埋。然而,城外累積的屍體散發濃烈的屍臭味,隨風吹遍整座君士坦丁堡,最後查士丁尼只好命人挖數個能埋下70,000具屍體的大坑,才終於解決此一問題。不過在查士丁尼也染上鼠疫病倒後,各種皇帝已經病逝的謠言甚囂塵上,引起民眾的恐慌與大規模動亂。

在經歷過這場幾乎快亡國的大瘟疫,之後的拜占庭皇帝對於收復羅馬帝國故土早已有心無力,也難以抵擋外族入侵帝國邊陲,讓本屬帝國的北非與近東地區,一個一個落入阿拉伯人的手中。若說是「老鼠毀滅了拜占庭」,一點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