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什麼?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在回答什麼是新質生產力之前,應該先清楚什麼是生產力。生產力簡單來說就是指人們生產社會財富的能力,而影響這個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如生產者自身的身體條件、知識、能力和技術,使用的工具和自然環境等等。

當人類這個種族在四十萬年前剛剛誕生的時候,人們能用來生產的就只是自己雙手和雙腳。而受限於人類自身的身體機能,我們的祖先並不是當時地球上食物鏈的頂端,各種兇猛的野獸,如恐貓、古巨蜥、蛇類和鱷魚等,它們都可能對原始人類構成生命威脅。而相比於奔跑迅捷的古馬等食草類動物,以原始人類的速度想要捕獵它們也是十分困難的,因此依靠打獵很難穩定的為原始人類帶來食物來源。在食物短缺時,就必須尋找其它更容易獲得的食物,所以從不會移動的植物上採集食物就成了原始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可以說正是當時嚴酷的生存環境,才使得人類成為了雜食動物。

到今天,現代人類與原始人類的生活已經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這種改變就是生產力進步帶來的。肆拾萬年的時間對於人類文明來說很長,但對於物種進化來說卻很短,所以現代的我們與我們肆拾萬年前的祖先在生理結構上幾乎沒有任何差別,甚至在體能和骨骼強度上現代人類還略有下降。那麼造成我們生活巨大改變生產力進步顯然就不是依靠人類的身體條件做到的。

答案顯而易見,就是我們的知識、技能和工具在進步,而這種進步的最直觀提現,就是我們的生產工具一次又一次的起到了放大人類能力的作用。比如在原始農業時期,需要依靠人力耕地,那麼無論一個人多麼強壯,他也不可能比一頭健壯的耕牛更強壯,所以馴化牲畜並用於農業生產,就相當於放大了人類的力量,現在即便是曾經的地球霸主恐龍,在人類發明的大型起重機面前都顯得力量十分渺小。同樣,我們當中跑的最快的人,一秒鐘也最多跑十米左右,而藉助自行車、汽車、高速列車、飛機和火箭,人類的速度可以從每秒十幾米、幾十米、幾百米延伸到每秒幾公里,這相當於放大了我們腿部的速度,可以大幅度的擴大我們的活動範圍。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生產工具的飛躍有着幾個明顯的階段。首先是一萬年前的農業革命,人們第一次使用了牲畜的力量,讓人類在農業生產中突破了自身力量的極限;其次是工業革命,機器的使用讓人類在工農業生產中又突破了牲畜力量的極限。

搭載探月工程四期鵲橋二號中繼星的長徵八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新華社)

說清楚了生產力,以及生產力和工具的關係,那麼新質生產力又是什麼呢?一言以蔽之,新質生產力是人們腦力的放大器。前文我們提到的工具進步都是在放大人類身體力量的極限,但輔助並放大我們腦力的工具在過去的進步速度是遠遠落後於力量放大工具的。從結繩記事到文字的發明,再到算盤的使用,以往的腦力輔助工具能提供的幫助十分有限,只能幫助我們進行訊息存儲和簡單的計算,即便是現代計算機的發明,也只能幫助人們進行計算,需要我們為計算機設計計算公式,提供輸入訊息,然後計算機進行計算。而最重要思考——怎麼設計計算公式,為什麼這樣設計,以後如何改進,這些問題還是完全依賴於人類大腦自身。而新質生產力要做的,就是突破到以往的工具到不了的地方——幫助人類思考。

無論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還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新一代訊息技術,實際上都是在做幫助我們思考這一件事。這些新工具可以根據大量的實驗數據和觀測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和可視化,總結紛繁複雜的表象之下的規律,幫助人們理解自然規律,探索未知領域。

正因為新質生產力立足於放大人類腦力,抓住自然規律,所以新質生產力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新質生產力相比於傳統工具,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相同的時間能生產更多的財富。這就像在大江大河上泛舟,前進方向若與河流流向一致就是抓住了規律,所謂順勢而為,事半功倍,大約如此。

第二,新質生產力相比於傳統工具,具有更高的投入產出比。比如同樣種下一粒種子,新質生產力就能找到最適合種子生長的地方和最適宜播種的時間,使得種出來的產量比傳統工具更高。

總的來說,新質生產力將極大的提高人們的腦力,由此將帶來大量的創新,而這些創新將帶來難以計數的機會與財富,引領我們走向更加繁榮、高效、可持續的未來。(本文作者文和,內地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