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製藥翻車 「日貨神話」在華光環褪色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從保健品變成致命藥,有著「日本網紅神藥」公司之稱的小林製藥翻車了,讓向來追買日本藥妝品的內地消費群體心涼了。

日本知名藥企小林製藥旗下的保健品「紅麹(紅麴)膽固醇顆粒」,據說能消除內臟脂肪,還能有效降低體內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即有害膽固醇)的含量。這款產品從2021年起在日本各藥妝店販售,累計銷量近110萬份,給小林製藥帶來近6億日元(約合3097萬港元)的收入。

就是這麼一款爆火保健品,結果卻砸了這家日本國民老店的百年招牌。

日本小林製藥公司紅麴保健品。

從三月中旬起,有上百名日本民眾在服用了該款保健品後,突然出現尿液顏色有異、四肢腫脹、疲勞等腎功能衰退症狀,還有人丟了性命。

據小林製藥3月16日對產品成分的分析發現,涉事產品的紅麹原料中出現未知的「非預期成分」,但具體原因和後果到現在尚不清晰。小林製藥懷疑,造成大批民眾病倒住院的,很可能就是這一未知成分惹的禍。

3月22日,小林製藥宣布自主召回「紅麹膽固醇顆粒」「內脂幫手+膽固醇」及「納豆激酶奢華營養片劑」等三款產品。截至3月31日,懷疑與紅麹保健品有關的死亡病例已增至五人,住院人數達到157人。

日本疑似服用小林製藥紅麴保健食品造成腎病死亡的消費者,截至3月31日,懷疑與紅麹保健品有關的死亡病例已增至五人,住院人數達到157人。(YouTube@ANNnewsCH)

事件發酵後,小林製藥先後公開致歉、呼籲消費者停止購買、服用涉事產品,甚至承諾給消費者報銷檢查費用。同時,小林製藥(中國)公司官網也宣布將協助召回在中國流通的相關產品。

這宗事件不僅在日本敲響了保健品安全問題的警鐘,在隔海的中國也引起了關注,原因是小林製藥的名聲實在太響,向來備受內地消費群體的追捧。

對不少內地民眾來說,小林製藥等日本藥企的保健品是遊日必買的特產之一。對於從事代購的線上商家來說,這些產品也經常是平台上的熱賣品。

一名在日本念書的中國留學生秦麗接受自媒體「鹽財經」採訪時說,她每次回國探親,都會帶小林製藥用於治療肩頸痛的「安美露」與調節月經與更年期障礙的「命之母」送親友當伴手禮。

她說,這些產品在國內不是買不到,而是上了年紀的親友單純「迷戀」日本製造。「明明都是同一款產品,家裡長輩非要覺得印著日文的安美露,比印著中文的效果更好。」

如今,小林製藥的翻車,打破了這層濾鏡。

圖爲2024年3月29日,日本大阪,小林製藥公司社長小林章浩(Akihiro Kobayashi)在新聞發布會上鞠躬道歉。(Retuers)

日本神藥的幻滅

昔日搶購的「網紅神藥」已成了「網黑毒藥」,內地社交媒體掀起一波抵制潮。

在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不少內地網民列出了「小林製藥避雷清單」,呼籲民眾抵制清單上的產品,其中還列入了沒牽涉其中的眼藥水、暖寶貼等。還有部分網民在淘寶購買小林製藥不含紅麴的產品後,要求商家退貨。

部分自媒體博主甚至以聳動的標題號召:「別吃了!吃了會沒命!」

有網民還將矛頭指向小林製藥以外的藥企,如樂松、松本清、參天製藥、DHC等知名藥妝公司。在微博上,有網民誤將DHC的產品當成是小林製藥生產,將未開封的產品直接扔掉。

紅麴風波:日本厚生勞動省及大阪市政府官員3月30日到小林製藥位於大阪市的廠房調查。(Kyodo/via REUTERS)

不僅是民間議論紛紛,內地媒體近兩周也大幅跟進報道。不少評論文章指,這起事件曝露出日本「功能性標示食品」制度的安全隱患、以及日本紅麴製備工藝經驗不夠完備等問題。甚至有自媒體直言,小林製藥的翻車「戳破了(中國)中產的日本神話」。

但也有網民對當前的抵制潮不以為然,說只是含有紅麹的產品有問題,「連暖暖貼都抵制未免太過了」。無論如何,這股抵制潮讓經營中國市場已久的小林製藥挨了一記重拳。

從事日貨代購的商家說,小林製藥的產品之前很好賣,但這宗事件後,估計手頭上囤的500多瓶小林製藥產品都會賣不出去。

目前淘寶等線上電商平台含有紅麹的小林製藥產品都已下架,只剩下空氣清新劑、室內除煙劑、消暑降溫貼等外用產品。

小林製藥的崛起

小林製藥創立於1886年,起初只是大阪門前町一家經營日用雜貨和化妝品的店鋪,但小林製藥眼見這種批發生意不賺錢後,立志要從事藥物生產。

為了避免與龍頭藥企正面競爭,小林製藥將目光投向日用品裡的利基市場,生產一些「沒有也行但有了會更好」的產品,搶佔被龍頭企業忽略的細分市場。

小林製藥前社長、被譽為「日本商界傳奇」的小林一雅曾在《小池大魚》一書中寫道:我們首先找到一個極小的「池塘」,並率先放下漁線去垂釣大魚,透過這種「小池塘裡釣大魚」的方法,避免與大型製造商的競爭。

小林製藥社長3月22日公開道歉,並指企業已主動回收相關產品:(按圖了解)

在「你想到,我做到」的市場理念下,眾多「日用好物」「居家必備」的產品和保健品就此誕生,如退燒貼「冰寶貼」、去雞皮的毛囊膏、往馬桶裡滴一滴就能散香除臭的消臭元、舒緩肌肉酸痛的搽劑「安美露」等。

這些產品都瞄準了消費者對於一件小物就能快速解決日常困擾的期望,不僅深受日本國內消費者的追捧,也成功打動了內地消費者。

即使產品無法登陸內地市場,受惠於赴日中國遊客增加及代購管道的興起,小林製藥在華銷售額直線上升。

財報顯示,2023年中國大陸地區為小林製藥貢獻了105.7億日元(約合5億4652萬港元)銷售額,其中香港貢獻的營收增長率最高,同比增長37.6%,內地市場總計貢獻超過135億日元(約合6億9687萬港元)營收。

小林製藥還在最新財報中提出目標:2030年要在中國大陸實現300億日元(約合15億4860萬港元)的銷售額。目前的形勢看來,這一目標恐怕已難以實現。

點圖放大瀏覽小林製藥大阪工廠的照片:

+7

日貨神話還在嗎?

有人指出,小林製藥其實不是一家嚴格意義上的「製藥」公司,它並沒有從事藥品的研發,因為藥品研發門檻很高,投入也很大,這次它出事的產品被歸類為「功能性標示食品」,活躍於「藥」和「保健品」之間的模糊地帶,確實能解決現代人一些稱不上「病」、也不必去醫院報到的亞健康症狀,但終究不是正規藥物,也沒有如正規藥物般接受日本當局的嚴格監管。

據媒體報道,在日本「功能性標示食品」制度下,生產者可以根據食品的安全性和功能性等必要事項,僅在銷售前60日向日本的消費主管機構進行報告,以表示其功能性即可。與特定保健食品不同,由於不需要政府進行審查,企業節約了研發成本和產品上市時間,但需要自行對產品品質負責。

小林製藥這次鬧出的風波,正是這一結構性問題下的又一起典型案例,至於會不會就此沖淡中國民眾對日本藥妝品的熱情,讓「日本神藥」的光環褪色,將值得觀察。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