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濟對比 為什麼還要看名義GDP?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一段時間以來,西方媒體一直鼓噪「中國經濟登頂論」,宣稱美國經濟正在向好。中美經濟實力到底處於什麼樣的水準,以什麼作為對比標準?中國要想實現2035年遠景發展目標,信心在哪裡,又該從哪裡發力?

在3月31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承辦的《大國複利:中國高品質發展與2035年趨勢暢想》五國合作智庫報告發布暨國際研討會上,中國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以詳實的數據,回應了以上問題。

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發表演講。(觀察者網)

精準研判形勢,這對我們貫徹高品質發展,把中國經濟持續向前推進,是非常重要的。2024年對於中國經濟發展非常關鍵,那麼我們是基於什麼樣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和中國經濟實際發展狀況來研判呢?我想有幾個最基本的數據需要把握。

第一個基本數據,2023年全球GDP總值超過了105萬億美元,全球貿易總額47.1萬億美元,全球GDP增長了3.1%,但全球商品貿易額下降了8%。所以,我們既要看到發展也要看到挑戰。2023年,中國在非常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下實現了5.2%的經濟增長,既然我們今天是研討,我就要把數據說清楚。我們這個5.2%是實際增長,2023年全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12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它是基於名義的增長率,也就是實際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率加在一起測算的,最終統計是126萬億元。

2023年因為美元利率持續保持高位,人民幣兌美元是貶值的,全球其他貨幣對美元總體是趨弱的,自2022年3月以來,美國11次提高利率的情況下,美元基準利率持續維持在5.25%-5.5%水準上,美元匯率去年是強勢態勢。中國全年創造的126萬億國內生產總值,折合成美元是17.9萬億美元。美國仍舊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去年GDP規模27.37萬億美元,中國以17.9萬億美元的規模,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但是大家都清楚,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地位去年發生了變化,德國第一次超過了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2023年德國經濟實際增長率是-0.3%。為什麼在負的實際經濟增長情況下,德國經濟總規模還能夠超越日本,原因的關鍵是匯率的變化,也就是日元的匯率在2023年大幅度貶值,到現在日元仍舊在1美元兌150日元這個歷史的低點徘徊。

1978-2023年中美兩國GDP規模的增長情況。(觀察者網,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美國經濟分析局、WIND)

當然,日本中央銀行也在採取措施。我想我們對全球金融市場動向要密切觀測,重點就是密切觀測美聯儲的政策調整,歐央行的政策調整,也要重視日本央行的調整政策。自2023年5月將利率提高至5.25%-5.5%的水準上,美聯儲在此之後的多次例會上按兵不動,已經保持了10個月之久。

持續維持5%以上的利率水準,對美國財政部的國債利息支出是巨大壓力。但是今年2月份,美國通貨膨脹率是3.2%,剔除了能源和食品價格的核心通脹率是3.8%。所以,目前看美聯儲降息的餘地不大,美聯儲也處在非常猶豫的狀態下。

歐央行是在2022年10月開始調高利率,從原來-0.5%調高到了目前的4%,也就是調升了4.5個百分點,其下一步行動,首先取決於歐元區通貨膨脹的數據,同時歐央行也在觀測全球金融市場的動向。

1992-2023年中美兩國GDP季度同比增速變化情況。(觀察者網,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美國經濟分析局、WIND)

3月份,日本進行了8年來第一次利率調整,將基準利率從負0.1%調到正0.1%的水準,更重要的是取消了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的控制曲線,原來的國債收益率控制在正負1%,也就是十年期國債最高收益率不超過1%的水準,現在日本央行取消了這個限制,但其實還是非常謹慎的,沒有退出央行購買國債的政策,日本央行繼續購買日本國債,只是不再用收益率曲線的控制方法,控制收益率的最高水準和最低水準。

我請大家注意的是,日本央行現在持有日本政府發行國債的60%,美聯儲也持有美國政府發行國債的18%。這兩個央行現在面臨的挑戰實際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要密切關注主要發達國家在利率政策調整方面怎麼變,前提是我們的政策要立足於中國經濟,立足於中國高品質發展這個基本的出發點。

在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背景下,中國經濟2024年要實現5%左右的增長,並且在這個基礎上,中國要制定《第十六個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第十七個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這也就是把我們當前經濟發展態勢同2035年之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統籌結合起來。

在過去二十年中,日本CPI持續低迷,進入了經濟學中所谓的通縮狀態。(Reuters)

2020年10月,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主持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兩個重要的政策文件:《第十四個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2035年遠景發展目標》。《2035年遠景發展目標》的核心要義就是2035年中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檔同時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經濟指標,屆時中國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

什麼是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當前全球總經濟規模為105萬億美元,中國經濟占全球經濟第二位,為17.9萬億美元,2023年人均GDP12690美元,也反映了「十四五」前三年我們發展取得的成就。

「十四五」對中國是有著重大歷史意義的發展階段。「十四五」的第一年也就是2021年,中國GDP總產值首次超過了100萬億,中國人均GDP首次超過1萬美元。我們講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國民收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意味著我們要在2021年的基礎上人均GDP要翻番,也就是從1萬美元到2035年達到2萬美元以上的關口。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就「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聽取意見和建議。(新華網)

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更是一個光榮的歷史使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造福,讓中國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這是我們的初心,也是我們的宗旨,而且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信心來自哪裡?我們需要做一些基本的經濟學分析。世界各國在計算經濟增長率時是計算實際經濟增長率,也就是按不變價格計算,但在統計經濟總量時是根據名義經濟增長率,包括通貨膨脹因素。而實際經濟增長率的測算是剔除通貨膨脹率因素,這才是真實的比較。

為什麼2023年中國經濟實際增長率5.2%,美國是2.5%,但最後看總量,美國經濟總量達到了27.37萬億美元,中國經濟總量只有17.9萬億美元。這裡面首先是名義增長率影響的問題,剔除通貨膨脹因素,當年中國的名義增長率低於實際增長率,同時這一年人民幣匯率兌美元是貶值的。

按照不變價格計算,就是實際增長率。2022年中國GDP規模是113.16萬億;2023年是119.1萬億,實際增長率是5.2%。按照不變價格來計算就是這樣一個發展態勢,增長了6萬億。按照可變價格測算,2022年中國的經濟規模是120.47萬億,2023年是126.06萬億,增長也是6萬億,但總量的數值上是有差別的。

2023年中國GDP超126萬億元。(觀察者網,圖自IC Photo)

所以,按照當年價格核算的名義GDP,這個「名義」不可省略,我們要清晰地界定這個名義增長率。當我們講各國經濟規模達到何種程度,也就是總量達到何種程度時,用來對比的資料是名義增長率達成的結果。按基準年經濟核算的GDP,也就是按不變價格核算的GDP來測算,就是實際增長率,也叫不變價格計算的增長率。這個統計上是非常清晰的,但我們有時候分析時就忽視了。

統計實際GDP的目的,是剔除物價變動的因素來觀察各國的經濟實際增長情況。如果按照2023年中美兩國各自規定的基準年,美國規定的基準年現在是2012年,我們是2020年,不管怎麼說,兩國都是按照基準年來計算的。美國2023年的實際GDP是22.4萬億美元,中國實際GDP是17.6萬億美元,兩者之差是79%,而按名義增長測算兩者之差是65%,中國的GDP總額是17.9萬億美元,美國是27.37萬億美元。

研判經濟發展趨勢,實際增長和名義增長都要重視,這關係到我們對「十四五」規劃期間實現的偉大歷史成就的認識。2021年是「十四五」的第一年,2021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艱苦奮鬥,近8億多中國人擺脫了貧困,這是中國發展的奇跡,也是全世界的福音。這是為了中國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也是為了全球的和平發展,特別是為實現2035發展目標做出的中國貢獻。

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有了新的昇華,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昇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同時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也有了新的昇華。

習近平強調在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後,要「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Getty Images)

特別是生態文明建設,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前的一個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從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也是本著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這個偉大使命,中國將努力在2030年之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

「雙碳」目標是中國體現大國責任,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的一個重大貢獻。在「十四五」規劃期間,中國發展可再生能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23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第一次超過了傳統能源,太陽能設備在全球市場份額占比80%,風電設備在全球市場占比50%,電動汽車占比60%,這是中國人民奮發圖強、努力奮鬥的結果,也是為了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做出的重大貢獻。

實現2035年目標,也就是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特別是人均國民收入要翻一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我們已經有了良好的基礎。「十四五」前三年,我們的年均增長率達到5.4%。在這個基礎上,只要每年實現4.7%以上的名義增長率,就能實現2035遠景目標。

但即使這樣,我們也絲毫不能鬆懈,要做出更大的努力,特別是努力推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發展,標誌著人類進入了第四次產業革命,我們現在是歷史上第一次在世界產業革命中進入第一梯隊。大家知道,第一次產業革命是以蒸汽機為代表,第二次產業革命是以電力為代表,第三次產業革命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前兩次產業革命發生時,中國尚處在積貧積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在1970年代第三次產業革命開啟時,當時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我們必須付出極為艱苦的努力趕上時代的步伐,但現在我們是在人工智能發展催生第四次產業革命開端之際,站在第一梯隊的行列,我們一定要抓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堅定不移地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4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華社)

人工智能的發展關鍵是兩方面,一是算力,二是能源。在能源方面,因為黨中央英明的戰略部署,我們現在確實站在全球非常領先的地位。但在算力方面,我們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利用「小院高牆」,利用技術封鎖要制約中國算力的發展,最後制約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但是在人工智能時代,大國特別是核大國的政策溝通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我想這就是為什麼習近平主席和拜登總統在去年11月三藩市會議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中,包括建立中美人工智能工作小組的原因所在。

3月27日,習近平主席會見美國企業界人士和戰略學術界人士時,強調了對中國經濟的展望和預判,同時也向美方人士強調,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跨度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中國的改革不會停頓,開放不會止步。我們正在謀劃和實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持續建設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為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提供廣闊發展空間。中國新一輪的高水準的對外改革開放,在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各個方面同國際接軌。當前的國際地緣政治環境,要求大國之間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互利共贏,同時全世界所有國家共同努力維護和平和發展,造福全人類。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