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就職演說堪為1996年以來最強硬 但兩岸綜合實力差距更大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賴清德的就職演說因措辭強硬和台獨意識形態強烈,在兩岸之間激起千層浪,引發大陸政府的強烈不滿。連日來,大陸政府作出十分嚴厲的回應,聲色俱厲地批評賴清德「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大肆宣揚分裂謬論,煽動兩岸對立對抗,妄圖『倚外謀獨』、『以武謀獨』」。5月23日,解放軍東部戰區在台灣島周邊開展「聯合利劍—2024A」演習,將台灣島圍成一圈,意在向賴清德發出嚴重警告。

如果將賴清德的就職演說與1996年台灣人民直選總統以來的歷次總統就職演說進行對比,就會理解當下台海情勢的嚴峻性。1996年台海發生導彈危機,一時之間,形勢頗為緊張。可縱使這樣,李登輝在就職演說中依然屢屢提及「中華民族」,稱台灣人為「中國人」,表示「發展兩岸關係,推進國家統一大業」,主張兩岸之間進行「對談溝通」。當然,李登輝反覆多變,說一套、做一套,他重構歷史,造成台灣人認知的迷惘與撕裂。李登輝任內的兩岸關係呈現僵冷、對抗狀態。

2000年陳水扁的就職演說,提及「海峽兩岸人民源自於相同的血緣、文化和歷史背景」,表示「共同來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他承諾:「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本人保證在任期之內,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

陳水扁任內兩岸關係呈現惡化狀態。(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2004年陳水扁在就職演說中表示,「我們可以體會海峽對岸源於歷史情結與民族情感,無法放棄對於『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我們希望在既有的基礎之上,持續放寬並且擴大兩岸新聞、資訊、教育、文化、經貿交流的相關措施,推動兩岸恢復對話與溝通的管道」。同樣情況,陳水扁的施政與他的承諾存在很大不同,他任內因為惡化兩岸關係,激起台海衝突,被扣上「麻煩製造者」的負面標籤。

2008年馬英九的就職演說,提出「不統、不獨、不武」,主張「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協商……兩岸走向雙贏的起點,是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提及「兩岸不論在台灣海峽或國際社會,都應該和解休兵,並在國際組織及活動中相互協助、彼此尊重」、「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2012年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重申「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表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擁有共同的血緣、歷史與文化」。在馬英九任內,兩岸關係大幅改善,達到1949年以來最和平穩定狀態。

2016年蔡英文的就職演說,不再談到大陸十分關心的「九二共識」,而是模糊提及「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這是歷史事實」,並表示:「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兩岸的兩個執政黨應該要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造福兩岸人民。」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一部在國家統一前規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之間往來的律例,包含兩岸之間的聯結。當時大陸政府以「沒有完成的答卷」來回應蔡英文的就職演說。

蔡英文任內兩岸關係重回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僵冷狀態。(Reuters)

2020年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重申「持續遵循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依舊未提及「九二共識」。蔡英文任內兩岸關係開始逐漸惡化,兩岸官方交流中斷,重回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僵持狀態。

到了近日賴清德發表就職演說時,他不再提及兩岸之間的聯結,而是帶有強硬的對抗色彩。賴清德所提及的蔡英文於2021年談到的「四個堅持」,本就曾被大陸國台辦視為「赤裸裸地販賣『兩國論』」。賴清德把大陸等同於中國,將大陸塑造為台海和平的威脅者。他說:「中國的軍事行動以及灰色脅迫,也被視為全球和平穩定最大的戰略挑戰。」為此,賴清德主張台灣要健全安全法制,強化防衛力量,建構經濟安全,「推動價值外交,跟全球民主國家肩並肩,形成和平共同體,來發揮威懾力量,避免戰爭發生」。這意味着今後兩岸對抗風險會隨之上升。

可以看出,賴清德的就職演說堪為1996年李登輝時期以來最強硬的就職演說,他已經切斷兩岸之間的聯結,轉而以強硬姿態與大陸對抗。然而問題在於,相比於過去,目前兩岸之間的綜合實力差距是1996年以來最懸殊,大陸在台海的相對軍事優勢日益上升。面對這樣的巨大反差,賴清德不去嘗試釋放善意信號,不去積極扭轉蔡英文任內已經大幅惡化的兩岸關係,反而還在已經惡化的現實下發表28年來最強硬的就職演說。此情此景,恐怕只會把台海推向更危險的對決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