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致富先修路:深中通道能「一橋之力」拉動珠江兩岸經濟融合?

撰文:聯合文學 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連接深圳和中山的深中通道,今年6月底通車在即,廣東省政府外事辦公室5月下旬組織新聞媒體採訪團,邀請中外新聞記者前往實地採訪。

全程長24公里的深中通道,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後、連接珠江東西兩岸另一項超級工程。這條跨海通道,將把深圳和中山之間兩個小時的車程縮短至半小時內,大大提高兩地的通勤和物流效率。

珠江東西兩岸城市長期發展不平衡現象突出。有分析認為,深中通道的建成,意味著深圳強大的創新型經濟和產業外溢,能讓珠江西岸成為它的腹地,形成產業協作地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均衡發展。

深中通道Y字型直達中山、廣州南沙。(冼世昌)

中山是以燈飾產業聞名的地級市,生產著中國70%市場份額的燈飾。中山市照明電器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區德成說,深中通道處在粵港澳大灣區「A」字型交通主骨架最關鍵一橫,將提升中山在大灣區的區位優勢,對中山燈飾照明產業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區德成說:「深圳具備創新高地、智能高地、人才高地。中山與深圳拉近後,加快人流、物流、資金流的發展,對我們產業轉型升級有很大幫助。深圳在土地資源、生活和企業運營成本比中山高,這個優勢互補非常明顯。」

推薦閱讀:深中通道|01航拍率先直擊「世界級工程」 宛若「游龍」蜿蜒珠三角

為增進與深圳的產業對接,中山市政府在深中通道登陸點馬鞍島設立了翠亨新區,聚集科技創新、金融業務和教育資源等。研發和生產創新生物新藥的康方生物科技,去年9月將總部遷到那裡,以利用更好的土地資源和區位優勢。

康方生物科技公司副總裁王忠民說,無論是藥物前期研發、臨床試驗、生產、冷鏈運輸等,都需要良好的交通環境。中山雖處於珠三角中心地帶,但交通並不是特別的方便。

他說:「廣州機場在廣州的北面,珠海機場在珠海的西面,都離中山有一定距離。深中通道開通後,從我們園區到深圳機場只需要15到20分鐘,在人才引進,上下游供應商的溝通交流,以及國外客戶來訪就會有更方便。」

深中通道關通當天,跨市巴士隨步通車。(深圳巴士集團/當代中國授權)

不過,有深圳高新技術企業認為,目前他們向中山或其他珠江西部城市轉移產能的意向不大,人才供應是企業外遷的最大阻力。

深圳奧比中光副總裁孔博指出,技術研發是公司的核心,60%以上的員工都從事這方面工作,而深圳在培養和聚集這些人才仍佔優勢。奧比中光是一家研發和製造「機器人眼睛」的人工智能(AI)視覺科技企業。

孔博說:「我們的研發和生產,對土地面積的需求不是特別大。目前在深圳及周邊地區的佈局,已經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

深中通道中山大橋部分。(周智堅攝)

總部位於深圳的智航無人機董事長金良認為,大部分高端人才都希望能在學術氛圍濃厚、生活便利的中心城市發展,但珠江西岸城市在這方面尚未滿足他們的需求。

他說:「珠江西岸城市的整體軟硬件配套設施必須升級,如高校、交通設施、生活環境,地方文化等。這是個比較長期的過程,不是說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

「要致富,先修路」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人們耳熟能詳的口號。過去幾十年來,中國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經濟在此期間的快速增長,證明這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可行模式。

不過,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樓市低迷不振、地方財政困難等風險加劇的情況下,新基礎建設在中國經濟發展可發揮的作用正出現變化。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内。(大灣區之聲)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助理教授陸曦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重大基建在早期可實現降低運輸成本、減少交易費用,增加信息和物品流動,帶來巨大的邊際效應和明確的經濟正向效應。但到了後期,基建設施在同個區域的疊加不再會緊遵循這樣的邏輯。

他說,政府投入大筆資金推動基建,希望帶動後續大量工程發包,創造就業,提高人們收入和購買力。政府隨後在這些基建周邊黃金地段售地,填補初期投資,形成一個循環。

但隨著中國經濟形勢下滑,人們對大環境和住宅市場預期更悲觀,直接影響土地銷售。陸曦說:「這意味著循環中最重要的環節被打破,地方政府最初的投資很難回本,無法再啟動其他基建項目,影響其對經濟的拉動。」

270米高的橋塔上橫梁已經掛上了「深中大橋」四個大字。(大灣區之聲)

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財政收支壓力或許低於其他省份,更有能力為基建買單。但其外向型經濟更容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影響,在逆全球化浪潮和貿易摩擦不斷趨勢下勢必迎來更多挑戰。

深中通道在中國面臨內外挑戰之際落成,為充滿不確定性的經濟環境增添了一抹亮色。但考慮到當前嚴峻形勢,要在短期內以「一橋之力」大幅拉動珠江兩岸經濟融合與發展,恐怕不易。

畢竟,比修橋樑更重要的,是恢復人們對市場的信心,而這項工程還有待完成。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