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超《我不是藥神》:《好東西》為女性主義趟出一條新路
過去幾年,隨着性別問題成為全球議題,女性主義題材電影也不斷湧現,中國也不例外。11月22日上映的《好東西》,無疑是過去幾年最引發關注且好評如潮的女性主義電影。豆瓣開分9.1分,已經超過《我不是藥神》和《讓子彈飛》。
《好東西》是邵藝輝繼《愛情神話》之後的又一力作,還是以上海為背景,講述了三個女性的成長故事:一個是好強的單親媽媽王鐵梅,一個是王鐵梅的女兒王茉莉,一個是酒吧駐場歌手小葉。在上海這座大都市,她們既是滬漂,也是彰顯這座城市包容、開放的載體。
不同於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且沉重的《出走的決心》,《好東西》保持着輕盈的節奏和步調,導演並沒有為了彰顯女性的獨立自主而將男性推向對立面,也沒有采取一貫的苦難敘事,而是儘可能讓不同觀眾都能從中獲得「情緒價值」:讓女性群體找到歸屬感、力量感,讓男性群體轉換視角看待女性的同時會心一笑。就像邵藝輝在導演特輯裏談到的,在社會當中,男性的痛苦和壓力也來自約定俗成的標準下,對於男性必須要「出人頭地」的結構性問題。「女性主義在解放女人的同時,也在解放男人。」
電影既身體力行地擺脱苦難敘事,也在片中插入了王鐵梅在這方面的努力和碰壁遭遇。從調查記者的崗位退出後,王鐵梅在找了半年工作無果後加入了運營公眾號的團隊,面對傳統敘事將單親媽媽塑造為可憐形象的固化套路,王鐵梅決定將自己的故事寫下來,包括她怎麼與小孩相處,為什麼與丈夫離婚,以及基於生理需求與女兒的鼓手老師發生關係等等。她想借此推翻傳統敘事對單親媽媽的刻板成見,想要為廣大女性塑造一個瀟灑、帥氣的單親媽媽形象,卻遭遇網絡上猛烈的口誅筆伐,且多數的討伐還是來自女性群體。
與網絡上的討伐不同,在電影呈現的現實生活中,王鐵梅收穫的卻是更多的認可、更多崇拜的目光。這其實也為我們撕開了網絡與現實兩個平行世界的真實圖景:一個是充滿戾氣的、你死我活的,一個是充滿包容的、互相尊重的。這也提醒我們:虛擬場域看似無邊無際、包羅萬象,實則越來越逼仄容不得異見;現實生活看似日復一日、枯燥無味,卻是確立我們穩定內核的關鍵。
也因為擺脱了苦難敘事,所以影片中呈現的不同人的不同生活方式,都被看見,且被充分尊重。比如王鐵梅與鼓手發生關係,被戲稱為「課間十分鐘」,在女兒王茉莉看來媽媽有權利做她想做的事情;再比如歌手小葉,為了助眠每天酗酒,且用「倒貼」的方式和胡醫生保持着炮友關係,但在王鐵梅看來這只是缺愛的小葉選擇的生活方式而已;還有小孩王茉莉,她一開始不喜歡充當觀眾但也不喜歡學任何樂器,身為媽媽的王鐵梅並沒有逼她,當她喜歡上打鼓且成功進行了公開演出後,她更加確信自己更喜歡當觀眾而是成為舞台中心的人,所以順其自然回歸到觀眾的位置,並確信了自己對寫作的愛好。
當然,還有不願開啟一段持久關係的胡醫生,以及胡醫生誤以為王鐵梅和小葉是一對時的反應,都充分踐行了一個理念: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應該被尊重,只要過你想過的生活就很酷,關鍵是任何時候不要自憐自艾。
可能是現實生活過於沉重殘酷,傳統對男性女性的規訓也過於深入骨髓,所以當《好東西》用輕盈的步調緩緩展開,很難不讓人在驚歎之餘思考一些更為深刻的命題:面對洶湧而來的時代大潮,我們究竟該如何過好這一生?曾經遭遇深重苦難的我們,能否用更加平和輕鬆的方式面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好在正身處結構性困局中的人們在以王茉莉為代表的未來一代身上,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面對悲劇的自信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