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元素要「打格仔」? 抵制洋節無助建立「文化自信」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內地近年不時出現有民眾抵制過「洋節」的現象。本月24日聖誕節前夕,湖南衛視旗下網絡平台「芒果TV」的綜藝節目《明星大偵探》第6季首播,但節目中的聖誕裝飾卻被模糊遮蔽,再度讓相關議題炒熱起來。

誠然,各民族和地區皆有源於自身傳統習俗的節日,但隨着時間推移,節日的內涵和慶祝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尤其在消費主義的推波助瀾下,過節本身重在「體驗」,所謂的過洋節亦不過是一種文化交流。在當局近年強調大國自信的當下,抵制洋節的現象從直觀而言並沒有向外界表現出民族「吐氣揚眉」的形象,反而凸顯出「文化自信」與「大國崛起」呈反比之感。

踐行文化自信強調的是「走出去」

本月24日至25日分別是平安夜及聖誕節,恰好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民主生活會,提到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與此同時,英國智庫「經濟及商業研究中心」報告預期,中國在2028年會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在綜合國力顯著上升的同時,當局近年就文化自信的論述不絕於耳,背後含有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的內在邏輯。

然而近年抵制洋節的戲碼一再上演,前年12月,河北廊坊官方曾在一份名為《關於做好聖誕節期間執法監管工作的通知》中稱,要取締沿街擺放的聖誕樹、聖誕老人等相關物品。今年11月,哈爾濱工業大學一名宿管阿姨稱要藉「西方感恩節」感謝同學並分發糖果,未料有學生竟威脅向校方舉報,令該阿姨不得不道歉。

另外,近年聖誕前夕都會出現有學校召開班會甚至進行集體宣誓活動的現象,如12月23日,濟南市萊蕪區口鎮中學便以彰顯華夏文明悠久厚重的歷史,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等為由召開「拒絕洋節,從我做起」主題班會,冀學生以此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事實上,在2016年官媒《文化自信——習近平提出的時代課題》一文中,便已就如何提高文化軟實力,踐行文化自信作出了介紹,即是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同時不忘要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

因此,踐行文化自信強調的是「走出去」,而非把早已「入屋」的外來物排除掉。雖然只是出現在少數地方、組織及個人的現象,但類似戲碼一再上演,甚至用排他性的理念或手段,來為文化自信甚至民族尊嚴塗上一抹包裝,未免為張冠李戴,比喻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2017年12月,長沙高校學子着漢服舉標語「抵制聖誕節」。(VCG)

英國首相府貼春聯賀農曆新禧

在全球化下,過「外來的節日」根本非中國獨有的現象,今天甚至西方不少國家也會有濃郁的春節氣氛,更獲國家領導人加持。

今年初,全球華人喜迎新春之際,英國首相府唐寧街10的門口也貼出了春聯,上有「一帆風順年年好,萬事如意步步高」,門口的盆栽上亦掛滿了中國結、紅包、寶葫蘆等裝飾物。在法國,巴黎13區政府更是精心準備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包括漢服秀、春節彩妝遊行等,慶祝農曆鼠年的到來,受眾除了旅法華人,亦包括在地市民。

過節本身在於體驗,在於文化交流,在消費主義的因素下更可被看作是商業行為,並非華人過洋節就代表追捧西方,西方人過春節就代表認同中華,其與本土文化被邊緣或民族尊嚴受壓毫無關係,而實際上並沒有因為西方節日的出現,而導致本土傳統節日被邊緣化的現象出現,純以身份標籤為應否過節作出定義,無疑於因噎廢食的又一種形態。

中國人自己尚未習慣自己的崛起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今日不僅是歐美乃至世界不習慣中國的崛起,甚至連中國人自己亦尚未習慣自己的崛起。

如欲保護本土文化,靠的應是用行動進一步弘揚,如果說個人或消極或平淡地面對節日,不參與慶祝還只是一種個人自由選擇觀利的話,那麼以不必要的情緒甚或極端手段排斥其他節日,只會進一步增加外界的負面觀感。

倘排拒外來文化的現象進一步「制度化」及「結構化」,例如出現愈來愈多教育介入等,勢將令下一代告別多元,迎接狹隘。文以化人、文以載道,既然讓文化自身說話本就是當局提出的時代課題一部分,則更不應默許有關現象層出疊現,否則一旦走不出「一刀切」極端,也絕不利於長遠建立國民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