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營造對陸和緩氣氛 「遙望美國而後動」未變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近期,兩岸互動、疫苗紛爭等戲碼繼續上演,但此刻的對峙旋律上,似乎多了幾聲「和緩」清音。
2月9日,年前最後一個上班日,台灣總統蔡英文召開國安高層會議,針對兩岸議題、台美關係與疫情發表談話,並在論及台海穩定時表示,「在歡慶華人世界共同的傳統佳節時,我們也要在此,祝福對岸人民新春安康,也希望能共同促成兩岸的和平穩定。」顯然欲藉兩岸共有的年節傳統,釋放善意的溝通訊號。

如此姿態,持續到了年後開工。2月19日,總統府召開記者會,宣布陸委會前副主委邱太三接任陸委會主委、原主委陳明通轉任國安局,國安局長邱國正接任國防部長,原部長嚴德發則轉任國安會諮詢委員。這場倏忽而至的「人事大風吹」,被外界解讀為蔡英文遞向北京的「橄欖枝」,用以和緩兩岸對峙,畢竟邱太三在兩岸議題上偏屬「鴿派」,就連陳明通在接任陸委會之初,亦曾呈現過「非鷹派」的溫和形象。

台灣總統蔡英文。(資料圖片)

然而,細究上述「校正」,從公開拜年到起用溫和派官員分掌陸委會與國安局,所謂和緩,其實暗藏口不應心、另有謀算的玄機。

「台美友好」方為關鍵

由蔡英文政府的立場觀之,國安會議發言也好,國安人事更迭也罷,皆不過是戰略迷障。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台灣看似在兩岸和穩的宴席上「翩翩起舞」,其實真正在意的觀眾只有一方,那便是「遙坐席外」的美國。

首先,在國安會議談話中,台海穩定雖位居第二要點,卻依舊讓位身處第一要點的「台美關係穩健發展」。細究當天談話,蔡英文列舉了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獲邀參加美國總統拜登的就職典禮、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的「挺台」發言等事例,強調台美關係不受美國政權更迭影響,並表示將在印太地區的安全議題上,與美國維持最佳溝通狀態,更提及「美軍機艦多次以執行自由航行任務,展現美國對印太地區安全現狀遭到挑戰時的明確態度」。在此脈絡下,台海議題縱有「拜年」加持,卻顯然是台美關係裏的配角。

台陸委會主委邱太三。(資料圖片)

而在國安團隊人事變動上,台灣更明顯「遙望美國而後動」。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執政末期,台灣無底線充當反華前鋒,於軍購、疫情、人權政治等場域,積極配合美國演出,縱使遊走於覆滅邊緣,亦要演出飛蛾撲火的壯烈,只要今天,不看明天;蔡英文如今之所以走馬換將、急速轉彎,也非戰略自主、猛然覺醒之故,而是因應美國改朝換代,拜登首重防疫、紓困,以及修復對中、對歐關係等考量,積極配合美國步調,這才退回鬥而不破的傳統路線。

換言之,眼下台灣的和緩姿態,溝通對象並非海峽彼岸,而是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故其舉手投足間,盡顯自我矛盾的曖昧:躬身拜年拉近距離,卻滿嘴譴責對方為印太安全的「破壞者」,好替美國的「守護者」形象張燈結䌽;換上帶有鴿派色彩的官員,然其能動性恰似無條件屈從美國的台灣,倘若「大局」需要,「信鴿」也得披上「獵鷹」的皮囊,硬着頭皮裝腔作勢。

上文節錄自第255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8日)《對陸和緩舉措僅戰略迷障 台灣「獨立」 首先要從美國獨立》。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5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別讓猜忌毀了「一國兩制」 香港需成另一個「香港」

香港房策怪談—置業未必可安居樂業

從新冠疫苗冷鏈運輸談起 香港物流業如何邁向高增值?

兩會觀察:重訂GDP目標展現信心 北京規劃後疫情時代經濟路線圖

十年開放,五年民主 別讓緬甸再失去時光

來自兒童的拷問 香港從政者的使命感何在?

三階段競爭20年 美中5G科技戰的癥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