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正式啟動 「內循環」不是唯一關鍵

撰文:鄧峰 吳婷
出版:更新:

要讀懂「十四五」規劃,首先要明白「五年規劃」與中國的發展是什麼關係。五年規劃,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戰略文本。中共建政以來,五年規劃就是每一個階段的「施工圖紙」。
從1979年推行改革開放的國策後,中國一直秉持鄧小平提出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精神。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在國際分工的大潮流下積極吸引外資,並推進工業化,時至今日,實體經濟依然是經濟發展根基,從未改變。

而改變的是,於內於外的變化,都要求中國必須進入一個新發展模式階段,因應變化,中國提出了「確立內循環為主,內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模式」。新的發展模式,必然就會有一套理論指引,而在這個過程中,供給側機構改革、「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就非常關鍵。

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新華社)

首先,實體經濟是根基,要提升製造業主導的產業鏈現代化。2017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裏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這一政策導向在「十四五」規劃中再次得到強化。為了突出實體經濟的基礎支柱地位,中國政府在整頓金融秩序時還多次談到「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慎防經濟發展脫實向虛。

其次,構建內循環為主、內外雙循環體制的新發展模式。國際形勢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的加劇,使得中國「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面臨「兩頭受制」的風險。而中國消費市場未來增長空間潛力巨大,這也決定了國內需求必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最主要的驅動因素。這一戰略抉擇本質上是一個適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調整、國內高品質發展步入新階段、國內發展主要矛盾出現新現象和新規律的必然戰略調整和戰略再定位,而不是在偶然事件衝擊下的應急措施,是新階段中國發展內外部因素綜合作用的內生產物,而不是單純外部條件影響形成的產物。

其三,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引領。發展,一直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內循環為主,內外雙循環體制的新發展模式」不是憑空想出來的,是在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是針對中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直是這一階段的理論指引。雖然當2020年12月中共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時,輿論一時嘩然,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然是主線。

其四是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看來,政府與市場的結合往往會導致權力尋租和市場扭曲,但是,中國過去四十年的實踐卻從根本上挑戰了這一理論。雖然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發展問題很多,地方政府亂作為、權力尋租和市場扭曲的現象層出不窮,但總體而言,由於政府相對有為,市場又相對有效,所以中國仍然取得巨大發展。

上文節錄自第256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15日)《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第一個五年 解碼「十四五」規劃 看中國下一步》。如欲閱讀全文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6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標準不一 指引不清 長者應否接種新冠疫苗?

正視「再工業化」錯誤 帶領「香港製造」重生

區塊鏈鑄藏品 顛覆拍賣市場 數碼藝術狂熱 投機泡沫破滅?

婚戀網站方興未艾 印度告別「盲婚啞嫁」時代?

乘勢而起 華語樂壇進入「人人直播」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