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製造2025為參考 中國何以應對特朗普關稅戰
特朗普關稅戰在給美國經濟、全球經濟帶來衝擊的同時,讓中國發展面臨新的挑戰。擺在中國面前的應對之道,除了在對外層面要學會合縱連橫,與歐盟、東盟、印度、日本、韓國和美國社會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溝通合作之外,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化危為機,補齊國內發展短板,持續推進改革開放事業。
在這一點上,「中國製造2025」的成功可以作為參考。特朗普關稅戰起初幾乎是與世界開戰,重點針對的國家都有幾十個,但只有中國率先作出對等反制。中國之所以有底氣對等反制特朗普關稅戰,一個關鍵原因是中國具有全世界最大的工業產能,影響美國經濟運行和美國人民日常生活的許多零部件、製成品都有賴於中國生產。
與曾經中國遍地都是山寨商品、以從事中低端製造為主不同,如今中國製造已經躍上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在這背後,離不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巨大變化,離不開「中國製造2025」的成功。
從1949年建國開始,中國格外重視工業立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憑藉廣土眾民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順應經濟規律,抓住全球化機遇,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在2010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國。然而,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主要從事中低端製造,無休無止的辛苦工作往往只能換來微薄的利潤。恰好在那時,世界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孕育,能否抓住歷史機遇關乎國運。
2015年「兩會」,時任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實施『中國製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同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的通知,希望通過抓住歷史機遇,在2025年讓「製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
「中國製造2025」問世之初,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學術研究、媒體報道層面,都有大量訊息,凸顯出中國「工業強國」的雄心。然而隨着2018年特朗普發起對華貿易戰,多次針對「中國製造2025」規劃,圍堵中國產業升級,中國轉而改變策略,少說多做,低調實施「中國製造2025」規劃。如今,10年過去,今年正是「中國製造2025」的收官之年,中國製造和科技創新均已經發生重大變化。
2024年4月,《南華早報》通過資料數據梳理得出,過去十年,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已實現新能源汽車、訊息技術等10個關鍵領域的超86%的目標。同年9月,當時還不是美國國務卿、而是參議員的魯比奧發布檢視「中國製造2025」報告,認為「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10大產業中,電動車、能源與發電、造船、高鐵等4大產業已經在全球佔有領先地位,航空航天、生物科技、新材料、機器人與工具機械、半導體等5大產業取得相當實質的進展,唯有農業機械未達預期。
今年3月,以懂經濟著稱的前重慶市長黃奇帆在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表示,經過十年努力,「中國製造2025 」有了五大成就。一是中國製造已經成為世界製造業33%比重的存在,相較之下,2010年中國製造雖已是世界規模第一,但當時佔全球製造業的比重為20%。二是中國產業鏈體系有了比較完善的發展,中國有唯一把全球大中小產業鏈600多項全覆蓋的製造體系,其中有40%屬於全球第一規模。
三是中國產品結構出現了趨勢性的良好發展勢頭,2010年以前出口產品的70%以上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但2024年中國製造的總出口量比2010年翻了一番,而且90%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四是整個生產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24年加工貿易只佔總進出口的20%不到,70%以上是一般貿易。五是中國製造並不是「閉門造車」,十年間引進的外資比上一個十年翻了一番,對外開放勢頭非常好。
可以說,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地位的基礎上,通過「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中國工業終於躍上全球中高端,中國科技創新日益展現出全球影響力。這是自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中國離新一輪工業革命最近一次。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國都因閉關鎖國或內憂外患而遺憾錯過。第三次工業革命興起之初,中國被反右、大躍進、文革等政治運動重創,直到改革開放,中國才努力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後半場,成功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今,2015年實施的「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有史以來抓住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內外條件最好的時候。
得益於改革開放和「中國製造2025」的成功,近年來中國才在諸多領域具備全球競爭力,無論是福建艦、 C919大飛機、第六代戰機還是新能源車、光伏發電、宇樹機器人、DeepSeek,均已說明中國工業和科技創新的時代鉅變。
正因這樣,已經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具有應對特朗普貿易戰經驗的中國,自然有底氣去對等反制特朗普關稅戰,去維護符合經濟規律的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不過即便這樣,中國仍然應該保持清醒和理性,要時刻警惕民粹民族主義的危害,要謹記「滿招損,謙受益」的樸素道理。
應該看到的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科技革命仍在進行中,「中國製造2025」的成功只是開始而非結束,中國依舊面臨二十屆三中全會所說的「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的現實困境,中國的進一步發展仍面臨被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侵蝕和被階層固化、嚴重貧富分化制約的問題。
無論是為了應對特朗普關稅戰,還是為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事業和國家長治久安,中國都應化危為機,把特朗普關稅戰帶來的出口壓力轉化為擴大內需、提高全民尤其是中下階層收入和社會保障的民生工程,都應持續改進國家治理,補齊短板,為現代化事業、科技創新營造開放、包容、多元、民主、法治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