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為何選擇在港二次上市? 香港重回金融中心寶座?
中國新能源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在港上市首日大漲,盤中漲幅一度擴大至18.4%。
寧德時代星期二(5月20日)在香港以每股263港元的價格發行新股,上市後股價一度漲至311.4港元,全天收漲16.4%至306.6港元。
據路透社報道,寧德時代此次發行超1.35億股,募資總淨額為353.31億港元,成為今年以來全球最大規模的首次公開募股(IPO),也是過去四年來香港最大規模的IPO項目。
寧德時代是電動車巨頭特斯拉的主要電池供應商之一,去年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份額達38%,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出貨量連續八年位居全球第一,被市場稱為「寧王」。
為何選擇在港二次上市?
在市場印象中,寧德時代是家不差錢的公司。
寧德時代成立於2011年,2018年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集團去年淨利達到507.45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5%,並大手筆分紅超250億元。有自媒體調侃,分紅比公司在香港的IPO募資額也沒差多少。
實際上,寧德時代在港上市更多是服務於海外拓展戰略。公司此前在路演中反覆提及,上市募資目的是要積極擴大海外業務,要把募集資金的90%用於匈牙利工廠的建設。新工廠建成後預計成為歐洲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工廠。
今年3月寧德時代披露年報時也提到,公司正處於海外業務快速拓展與佈局的關鍵階段,德國圖林根工廠正在產能爬坡期,匈牙利工廠、與車企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合資的西班牙工廠以及印尼電池產業鏈項目尚處於建設或籌建期,海外資金需求較大。
福布斯報道指出,去年寧德時代營收同比下滑9.7%,是10年來首次出現營收負增長,顯示國內市場趨於飽和,海外擴張成為關鍵增量。報道也指出,寧德時代在港股上市後,可吸引更多海外長期資本,同時借助歐洲在地的產能佈局,規避貿易壁壘。
港股IPO熱度攀升
在中國國內新能源產業鏈競爭加劇、企業出海成為共識的背景下,寧德時代並非唯一選擇「A+H」,即在A股和港股雙重上市的公司。
今年以來,先導智能、中偉股份、星源材質、南都電源、鈞達股份等鋰電、光伏領域的A股公司紛紛宣佈赴港上市。上個月,華為合作的新能源製造商賽力斯也申請港股上市。
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在寧德時代的上市儀式上說,當前有超過40家A股公司正在積極考慮赴港上市,這些企業都希望借助香港這一離岸融資平台來支持其海外擴張計劃。
除了A股公司,蜜雪冰城等此前沒有掛牌的行業新貴,也高調赴港上市,吸引國際投資者關注。
多股流量共同推動下,香港IPO熱度和交易活躍度都大幅攀升。港交所數據顯示,2025年首四個月的IPO募資金額為213億港元,較去年同期的79億元上升170%。交易額方面, 2025年4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額為2747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上升145%。
《財經》星期一(5月19日)報道,在寧德時代等大型IPO助力下,今年以來的港股IPO融資額已超600億港元,目前居全球首位。
香港重回金融中心寶座?
近年來,香港一度因IPO稀少、交投冷清而被指金融中心光環褪色。
2009年至2021年間,港交所曾連續七年高居全球IPO募資金額榜首。然而自2022年起,受新冠疫情與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影響,港股IPO募資額跌出全球前五,去年勉強回升至第四位。
今年以來中國大陸多家龍頭企業相繼在港上市,為市場注入活力,也讓投資者重新審視香港股市在中美競爭態勢下的資本作用。
當前出海已成中國企業共識,但赴美上市風險持續升高,香港成為中企接觸國際融資與擴張的重要平台,港股市場也借助大陸企業上市重新變得活躍。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星期二說,寧德時代上市反映了企業和投資者對港股市場的信心,亦反映大陸企業通過香港加速全球戰略佈局。
陳茂波指出,在目前地緣政治紛繁複雜、各地資金積極做多元化配置時,中國大陸和其他地方的企業利用香港這一上市平台集資壯大發展正值其時。
另一方面,為規避地緣政治風險和潛在除牌危機,越來越多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主動回流,有望為香港IPO市場帶來新一波流量。陳茂波4月13日發表博客文章說,美國公佈對等關稅導致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後,他已指示香港金融部門積極吸引中概股赴港上市。
中國官方也鼓勵企業選擇香港作為境外發行新股的地點。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5月7日表示,維護企業在境外市場正當利益,並創造條件支持優質中概股企業回歸大陸和香港股市,同時做好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
港股市場容量面臨挑戰
對香港而言,在中美競爭背景下重新成為融資樞紐,既是機會也有挑戰。
寧德時代此次通過「Regulation S」方式發行,即不向美國境內投資者發行證券,從而無需註冊或豁免登記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這雖然有助於規避美方監管審查和潛在政治風險,但同時也限制了美資機構的參與。
市場人士擔憂,若中美貿易戰的緊張局勢波及更多股票,在港股體量本就不及美股的前提下,美資投資空間限制更多,勢必減少港股市場的整體資金供給,讓市場出現供大於求的情況。
《證券時報》引述安永大中華區財務會計諮詢服務主管合夥人劉國華指出,港股市場若迎來大規模新增上市公司,而市場資金未能同步大幅增長,可能會導致部分股票交易活躍度不足,甚至會出現短期的供大於求局面,影響企業估值和股價表現。
長期來看,能否維持足夠的資金活水,才是決定港股能否繼續吸引、並承接住更多「寧王」級別的企業的關鍵。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