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中西陣營互打「抵制牌」 「BCI」組織左右大局?

撰文:柳書曼
出版:更新:

「中國老百姓不允許外國人一邊吃着中國的飯,一邊砸着中國的碗。」上周四(3月2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反擊歐美服裝品牌「集體封殺」新疆棉花時如此表示。過去一周,瑞典服裝零售商H&M被曝光早在去年便依據全球最大棉花標準認證組織「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對新疆棉花生產的指摘而拒用新疆棉花,隨即遭內地民眾抵制。

由於時值歐盟事隔三十多年再度與美加等宣布對華人權制裁,中國官方和民間均視此為歐美借機打壓中國的又一輪政治操作,觸發內地大規模抵制外國服裝品牌浪潮,Nike、Converse、Burberry等二百多個在華BCI成員受到波及。儘管BCI上海辦事處兩次發布澄清聲明,但未能平息風波,中西博弈的大火仍在燃燒。

「良好棉花發展協會」是全球最大棉花標準認證組織。(資料圖片)

早已盯上北京「軟肋」

新疆棉花引爆中西方矛盾並非偶然,而是早有伏筆。在過去數年間,包括歐盟和美國在內,西方世界一直在新疆問題上製造與中國的政治對立的障礙,尤其是被曝光的新疆去極端化措施—再教育營問題從2018年被推上風口浪尖。在此之後,歐美從未放棄對中國新疆政策的指摘。

2020年9月,對華強硬的特朗普推動美國國會通過《防止強迫維吾爾勞動法》,規定禁止進口所有來自新疆的產品,除非企業提供明確與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其供應鏈裏沒有強迫勞動。這在當時被認為是特朗普政府為遏制中國而打出的一張牌,彼時中美正經歷一場曠日持久的貿易戰,外界認為一場修昔底德陷阱式博弈悄然展開,而新疆問題猶如台灣問題、香港問題一樣,是最能刺激北京的「軟肋」。

特朗普的下台不意味着中國與西方世界的關係緩和。拜登上台後,重新檢討特朗普的對外政策,並試圖重建與歐盟等傳統盟友的關係。在特朗普的「破壞」下,中國在特朗普下台前與歐盟達成了一份至關重要的投資協議,然而,當新疆棉花被操作為橫亙在中歐之間的難題時,國際關係的整合又再出現新的可能。

H&M、Nike、adidas等國際品牌拒用新疆棉的聲明被翻出後,在內地觸發「抵制潮」。圖為北京一間H&M門店。(路透社)

為什麼是新疆棉花?

事實上,中國不但是棉花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大國,每年進口的棉花總量達近200萬噸,而出口只有五萬噸,不足中國棉花產量的1%。而中國進口的棉花中,不少是來自美國,2019年,中國分別從巴西、澳洲、美國、印度進口27%、22%、20%、11%的棉花。

按這樣的邏輯,抵制新疆棉花非但不會對新疆棉花造成不利影響(完全可被中國國內需求消化),且對歐美也是毫無意義的行為。因為作為棉花生產大國,美國、印度因為新冠疫情導致出口下滑,國際棉花市場的供應短缺將對歐美下游的紡織和服裝企業帶來更大壓力。

當然,歐美的禁令適用於棉花整個供應鏈,比如禁止新疆棉花及其下游產品如棉紗、布匹等商品在內。此次發聲抵制新疆棉花的BCI就是全球最大的棉花供應鏈聯盟,其連接棉花種植者組織、以棉商和紗線廠為主要供應商的製造商、以會員形式加入的零售品牌採購商如H&M和Nike等,以及為供應鏈提供技術的公司和社會團體等。因此,BCI擁有棉花產業鏈的標準與定價權,並能夠對新疆棉花發起一場國際行動。

上文節錄自第258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29日)《中國反制並非小題大做 被歐美盯上的「新疆棉花」》。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8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港人該怎樣調整「仰視西方」視角? 新疆問題折射出的平視外交觀

中央重塑從政規則 泛民政黨何去何從?

歧視、套丁、土地房屋 重重隱患下的丁屋政策

當西方心理學遇上東方佛學 疫下悟道 探尋心靈慰藉

從亞洲富豪到亞裔歧視 新「東方主義」之風吹向何方?

從瑞士禁蒙面法說起 「同化合流」抑或「多元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