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台灣|專訪呂秀蓮:倡組「中華邦聯」 兩岸沒必要仇視

撰文:楊騰凱
出版:更新:

對於兩岸關係的未來,台灣前副總統呂秀蓮指,可將「一個中華」取代「一個中國」,「統合」取代「統一」,各改一個字泯恩仇,兩岸可共組「中華邦聯」。
訪問原版刊於《多維新聞》,《香港01》稍作編輯後轉載刊登。

呂秀蓮接受多維新聞專訪時表示,她認為兩岸關係其實有兩個,台灣海峽之間是「小兩岸」,太平洋之間則是「大兩岸」,而當前台灣夾在其中,正面臨着風險。(吳逸驊/多維新聞)

呂秀蓮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未繼承台灣主權,更指台灣在1996年開始民選領導人,便已象徵獨立。儘管如此,北京對台灣問題的立場不僅堅定,更牢牢掌握主動權,又該如何與北京妥協,令台灣安身?對此,呂秀蓮進一步提出,將「一個中華」取代「一個中國」,「統合」取代「統一」,改兩個字泯恩仇,兩岸共組「中華邦聯」。

小兩岸與大兩岸

呂秀蓮認為兩岸關係其實有兩個,台灣海峽之間是「小兩岸」,太平洋之間則是「大兩岸」。而當前台灣夾在其中,正面臨着風險,呂秀蓮指出,因為中國已經強大到要挑戰美國,中國龍跟美國鷹「龍鷹爭霸」,雙方都要爭霸權。呂秀蓮直言,可是美國離中國太遠,台灣的地理位置卻是最好的戰場,説好聽一點,那是戰略地位太重要,説危險一點,就是中美兩國都想以台灣作為開戰的戰場,陷入這樣的困局跟危機,其實台灣是無辜的。呂秀蓮表示,台灣在大、小「雙兩岸」之間,必須變成和平中立的「美麗島」,否則就得當「軍艦島」。

對雙兩岸關係的具體方案,呂秀蓮先從「大兩岸」談起。她表示,歐盟現在統合起來影響力之大,可是如果細讀歐洲歷史,其實他們同樣歷經征戰才有今天的局面。看完歐洲統合,再看東盟十個國家,其實當地種族、文化都非常複雜,經過一番掙扎,東南亞國協仍然成立,而拉丁美洲也有拉丁美洲統合體制,現在就是東北亞沒有。呂秀蓮認為,東北亞未形成統合的原因與俄羅斯、中國、朝鮮的共產、社會主義色彩有關。

然而呂秀蓮指出,台灣、日本、韓國這三地,彼此民主化較為整齊,而且在高科技方面不相上下,她認為三邊應有區域整合,只是日本韓國擔心得罪中國,因此推動整合存在難度,除非美國能夠出面主導。呂秀蓮呼籲,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可以進一步邀請加拿大,與太平洋彼岸的台灣、日本、韓國,也就是大兩岸之間,共同形成「民主太平洋國協」。

呂秀蓮針對 「大兩岸」關係提出「民主太平洋國協」架構。(許陳品/多維新聞)

在台海的「小兩岸」方面,呂秀蓮説,自己想了一輩子,沒有比「遠親近鄰」這四個字,更能貼切形容台灣跟中國的關係,放眼全世界,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跟台灣有這樣的關係,「既是遠親也是近鄰,這點不可以否認,也要深度反省。」呂秀蓮説,自己生在「殺豬拔毛」、「反共抗俄」的年代,這是蔣介石把仇恨硬加在台灣人身上,其實彼此沒有仇恨,也不應該有仇恨、更不應該有戰爭,「老毛跟老蔣都已經去閻羅王那裏去了,我們後代子孫為什麼要揹負?」不過呂秀蓮也説,國民黨在台灣失勢以後,共產黨確實對台灣不好,這點是北京領導人要負責任,「你要爭取民心,台灣人不笨」。

「中華」、「統合」取代「中國」、「統一」

至於「小兩岸」具體該如何發展?呂秀蓮重申自己的立場,那便是將「一個中華」取代「一個中國」,「統合」取代「統一」,各改一個字泯恩仇。

呂秀蓮手持出版的新書《兩岸恩怨何時了》,呼籲中國大陸民眾閲讀,「哪怕你們會氣死、會罵我,大家都來面對歷史真相」。(吳逸驊/多維新聞)

呂秀蓮表示,北京開口閉口都是「一個中國」,但她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台灣主權,也認為除了極少數統派人士,台灣人民沒有辦法接受一個中國。呂秀蓮強調,雙方沒必要因一個字大動干戈,讓一場戰爭毀滅一切,所以她才喊,退一步用「一個中華」取代一個中國,「給你保住面子,也合乎歷史事實。」至於英文翻譯,就用「One Chunghwa」,呂秀蓮説,「創一個名詞,有什麼困難,很快大家都學會一個中華。」

呂秀蓮提議,在台海「小兩岸」關係上,可以組建「中華聯邦民」的架構。(許陳品/多維新聞)

另外一方面,呂秀蓮指出,開口閉口都是「統一」,她也已經打破了這個迷思,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來沒擁有台灣,而統一的概念是由上到下,大的管小的,下面的聽上面的,這樣台灣當然不統,儘管台灣土地面積小,但奈米時代,「大不一定好,好不一定要大」,所以用統合取代統一,兩岸統合,不要再講兩岸統一。

呂秀蓮説,統合模式有三種,包括國協、聯邦、邦聯,她認為取法乎中,對兩岸而言,國協太寬鬆,聯邦之下台灣等於一省,台灣方面不能接受,所以可取邦聯制,在接受「遠親近鄰」、「一個中華」之下,大家通過協商成立「中華邦聯」。呂秀蓮指出,「中華邦聯」也可以把孫中山「五族共和」的理念融合進去,幫忙解決西藏、蒙古這些少數民族問題,甚至新加坡也歡迎加入,「這不是皆大歡喜?」呂秀蓮強調,所以讓一邊是「中華邦聯」,一邊是「民主太平洋國協」,這就落實她主張的台灣「和平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