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紀念拿破崙逝世兩百年 台灣歷史不應也不能抹殺蔣介石?

撰文:林嘉禾
出版:更新: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於5月5日盛大紀念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逝世200周年,此舉受到國際媒體極大的關注,也掀起法國內外更多針對拿破崙歷史定位與評價的討論。而在台灣,或許也能藉這個契機,反思一些重新評價爭議人物的可能性。

法國總統馬克龍伉儷5月5日到拿破崙棺木前為其逝世兩百年致敬。(AP)

根據法廣網(RFI)報道,馬克龍前往巴黎榮軍院(Les Invalides)拿破崙棺木前獻花,並在紀念儀式上指出,「『在所有征服當中,唯一不留任何遺憾的,就是對無知的征服』,我引述這句話,不僅是因為拿破崙入法蘭西學會時説的,還因為他在某種程度上讓我們今天聚在此地,與無知進行戰鬥、對知識和歷史的愛,還有永不屈服於抹去歷史的企圖,哪怕抹去歷史的理由是已經與當今不符」。

拿破崙軍事成就形象在許多藝術作品中都有呈現,圖為法國畫家Charles Meynier所繪《1806年10月27日,拿破崙一世進入柏林》。(Reuters)

他強調,不應該用現在的法律來去套用在當時的環境中,「拿破侖波拿巴是我們的一部份,不是説要像1840年巴黎人民迎拿破崙遺體回國時那樣隆重對待,而是要清明地紀念、直面我們整個的歷史,我們不能受到誘惑去進行過時的審判,不能用當今的法律去判斷過往,我們應該藉此活動回溯我們是誰、法國人的概念」。

馬克龍舉辦此活動雖然受到該國左派政敵的抨擊,但是對團結法國或者是讓法國在國際媒體上展現「歷史軟實力」的面向上顯然是加分的,畢竟讓各國媒體討論法國歷史人物,本身就是不虧本的外宣,而法國國內更可藉此機會審視並評價拿破崙遺產以及法國價值。

拿破崙雖然以軍事奇才多次戰勝反法同盟、守護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但他確實有缺陷,包含稱帝背棄共和、恢復海外殖民地奴隸制,更在女性權益上開倒車,對俄戰爭也導致數十萬人傷亡,這些馬克龍都不否認,只是馬克龍提醒,「法國」之所以為今日的法國,仍與拿破崙的貢獻息息相關。

蔣介石(左)的功過評價,在台灣具有高度爭議性,但是目前天秤完全朝向了負面一側。(VCG)

對比台灣,如此爭議很自然就會讓人聯想到對於蔣介石的評價。從歷史建樹來説,蔣介石固然有相當的爭議性,包含他到台灣後堅持「反共抗俄」,在人權、自由等價值上並不堅持,「白色恐怖」更讓司法獨立性大受損傷,但也正是同一個蔣介石,在八年對日抗戰中戰勝日本、並規劃讓台灣回歸祖國,使台灣得以免於繼續淪為異族統治的殖民地。

然而,蔡英文政府2016年上任後強力執行「促進轉型正義」,針對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大力清算,幾乎都是過於偏向負面的論述,而沒有絲毫正面的表示。但是高舉「抗中保台」旗幟的蔡英文政府,其實恰恰忽略了,正是蔣介石1949年在大陸西北跟四川地區的軍事佈局,才延緩解放軍攻台的契機,並在金門古寧頭戰勝解放軍、以及藉由朝鮮戰爭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這些都是「保台」,甚至是蔡英文所謂「七十年來中華民國」的立足基礎。

目前蔡英文相當強調台灣的「團結」,也在整軍經武、強化戰備以因應台海可能的戰事,值此之際,台行政院促轉會近日仍然強硬要求軍事營區將蔣介石雕像搬除,結果遭到台灣國防部罕見發出聲明以堅定的措辭拒絕,國防部表示,「蔣中正及蔣經國兩位總統,是國軍建軍發展歷程的一部,基於尊重歷史及飲水思源立場,相關紀念物具承先啓後意涵,能教育官兵承襲勇於用生命換取國家與百姓安全,國防部廣續借由『繼志承烈,踵武前賢』的意涵,以『軍隊國家化』、『軍人武德』、『效法典範』及『傳承榮光』等主題,以多元管道教育官兵國軍光榮歷史及堅定愛國愛民信念」。

「去蔣化」在台灣一直是敏感議題,目前執政的民進黨則是成立促轉會持續力推。

這樣的説法,其實與法國總統馬克龍紀念拿破崙的説詞,有一定的可對照性,因為在台灣,被「促轉」所「抹去」的歷史,已經損害到了與「保台」最有直接聯繫的軍事部隊的「團結」,「去蔣化」已然有損軍事教育核心價值的傳承,特別是「在北伐、抗戰、剿共和保台等戰役裏,官兵團結一致,將國家置於首位,置個人生死於度外」,這皆與蔣介石緊密相連;如果在法國全面清算拿破崙,則固然能夠凸顯奴隸制與女性權益等議題的重要性,但也會使法軍擊潰反法同盟、法國大革命得以保存的歷史記憶隨之消散。

蔡英文政府不應該忽略,「台灣」之所以成為現在的「台灣」,蔣介石的貢獻難以忽視,如果套用馬克龍的話,或許就該説,台灣應瞭解到,「蔣介石是我們歷史的一部份」,如此,也才能更展現歷史的全面,更使社會不總是充滿「仇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