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中國爭奪太空話語權 登陸火星只是第一步

撰文:劉莉
出版:更新:

2021年是太空探索、發射任務和天文事件讓人類應接不暇的一年,同時也是中國的航天大年。中共建黨百年之際,通過「嫦娥奔月」、「天問落火」、太空站工程開啟「11連發」等太空壯舉,中國科技實力的提升得以彰顯。
隨着中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着陸巡視器5月15日成功於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着陸區着陸,「祝融號」火星車建立了對地通訊,也在向世界宣告中國在行星探測領域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天問一號」任務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發射、行星際飛行及測控通訊、地外行星軟着陸等關鍵技術,實現了中國首次地外行星着陸,毫無疑問,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中又一個具重大意義的里程碑。

美歐發聲明祝賀

曾幾何時,到火星去是中國人遙不可及的夢想。上周一(5月17日),中國的火星環繞器實施第四次近火制動,進入中繼通訊軌道,為火星車建立穩定的中繼通訊鏈路,陸續傳回圖像數據。兩天之後,中國國家航天局發布了「天問一號」探測器着陸過程兩器分離和着陸後火星車拍攝的影像。圖像顯示,着陸平台和「祝融號」火星車的駛離坡道、太陽翼、天線等機構展開正常到位,在西方看來,這些圖像建構了中國着陸器成功降落火星表面的首批公開證據。

圖一:祝融號傳回的火星照片。(新華社)

同日,美國太空總署(NASA)署長尼爾森(Bill Nelson)在Twitter和官網上均發表了一段聲明,祝賀中國從「祝融號」收到首批影像,「適逢國際科學界在火星探索增加之際,美國與世界期待『祝融號』的發現將讓人類更多地了解火星。」實際上,尼爾森在參加美國參議院2022財年預算提案聽證會上,談及了對中國航天計劃和美國登月計劃「阿提米絲」(Artemis program)進展的擔憂,他在聽證會上兩次展示了「祝融號」火星車首批照片,作為「中國航天新進展」的證據。

《紐約時報》發文表示,「這次着陸讓中國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在火星上安全着陸的國家,蘇聯曾非常短暫地降在火星上。這是確保中國太空大國地位的一系列重大里程碑中的最新一個,其他還有月球探索任務和新軌道太空站的建設。」

「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祝融號」火星車將進行一系列實驗,研究火星的地形、地質和大氣等,其中一個目標是更好地了解該地區冰的分佈情況,這在理論上有助於給未來人類的訪問提供支援。

圖二:祝融號傳回的火星照片。(新華社)

中國航天局曾表示,計劃在2028年之前向火星發射第二個登陸器,並最終從火星帶回樣本,而這實際上也是NASA和ESA已在進行的一項複雜工作,他們希望「毅力號」收集的土壤和岩石能在2031年被帶回地球,探火之爭已不僅僅是一場潛在的競賽。

科技進步日益取代了農業體力勞動,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驅動力。去年底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國政府為2021年發展重點部署八大任務。那場中共高層官員的工作會議,不僅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列為下一年經濟發展首要任務,且坦言要通過舉國體制優勢發展高科技,「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顯然,在高科技領域的全球競爭中,中國要提高自己的話語權。

上文刊登於第266期《香港01》周報(2021年5月24日)《「祝融號」首次傳回火星照片 中國的太空雄心》。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66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即將面臨嚴格規管 加密貨幣狂潮到頭了嗎?

五天假期拖足十年 政府懶理基層處境

台灣疫情「新常態」: 重新學習如何防疫

體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 「非精英」運動不值得推廣嗎?

對照內地「房住不炒」 香港深陷「房炒不住」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