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空站可以成為「航太母艦」嗎?

撰文:劉莉
出版:更新:

探索太空是一場具有高度戰略意義的競爭,爭奪太空話語權已成為各國戰略競爭的重點。中國在科技方面的雄心近年愈來愈呈現於世人眼前,即便是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2020年,中國載人航天、北斗、探月、探火等重大航天工程和專項仍穩步推進,研製發射的航天器覆蓋載人航天、太空探測、導航、通訊、遙感、太空科學、技術試驗等全部技術領域,航天技術與應用能力得以大幅提升。

當下,中國的登月計劃、火星探索及太空站等建設都在積極推進之中。「從人造衛星,到月球和火星,中國在這些領域中正迅速變成太空超級大國。」美國《時代雜誌》引述美國太空總署(NASA)前高級顧問凱西・勞里尼(Kathy Laurini)的話說:「他們(中國人)設立戰略性、長期性的目標,而且為達到這些目標進行專注的、系統性的努力。」

天和艙拍攝到的宇宙外景,畫面震撼:

+9

中國人太空逐夢

中國當代探索外太空較西方晚了數十年,作為太空競賽的後來者,中國在1970年才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到2003年實現了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成為全球第三個實現載人航天的國家,近年來在多個航天領域進展迅速。中國第一輛火星車被命名為「祝融」,導航衛星叫「北斗」、科學衛星叫「悟空」、月球探測叫「嫦娥」、火星探測叫「天問」,太空站叫「天宮」……加持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老名字與未知探索在浩瀚宇宙中一次次碰撞,中國的太空天團家族成員也逐年增多。

中國近年已在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領域取得多個突破,2020年發射航天器次數和品質居世界第二,當年全球七大太空任務中,由中國進行的就有兩項。今年,以出品「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和「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聞名於世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全年發射次數有望首次突破40次,發射次數和數量均將再創新高。

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中國首次載人太空站建設任務。(Reuters)

太空站或成「航空母艦」

作為最新建設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和太空母港」,中國太空站的規劃和設計汲取了以往的經驗教訓,也充分考慮了中國的能力和需求,其特點體現在合理的規模、優化的設計和最新的技術上。

中國太空站實現了相對較低成本、較快建造速度,以及強擴展性與高效費比。太空站設計為三人常駐、短期最多六人(一般為機組輪換時),設計有23個實驗機櫃位,實驗能力遠超規模更大、有七個艙段的和平號。

神舟十二號與天和核心艙對接瞬間畫面曝光,航天員入駐核心艙:

+12

中國太空站摒棄了國際太空站的桁架結構,採用了模組化(積木式)結構,並且通過可移位的大型柔性太陽電池板,解決了各艙段電池板互相遮掩的問題,同樣實現了桁架式太空站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太空站的艙段採用了不少獨特的優化設計,如一體化的對接和氣閘艙、展開式暴露平台等。此外,共軌巡天艙既有自由飛行航天器的優點,停靠太空站時又能像固定艙段一樣得到維修和保養。業界稱,中國太空站未來甚至可能發展為「航太母艦」。

上文節錄自第270期《香港01》周報(2021年6月21日)《追趕奇蹟 不斷上演 中國太空計劃穩步高效推進》。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70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尖端科技」劃入國策 如何借勢打造世界新矽谷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香港人能視而不見?

神舟十二號載人升空 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太空站

手作之魅:興趣化成生意 產業鏈漸成形

讓玩家「管治世界」 區塊鏈顛覆傳統遊戲模式?

把搜尋變成對話 語言AI恐承襲人類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