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關係從大好到大壞 香港失去兩岸交流的「特殊地位」

撰文:荀文若
出版:更新:

台港關係風雨飄搖,香港駐台辦已名存實亡,台灣駐港辦官員僅剩一名,簽證還將於7月底到期,台港關係註定進入一個新局面。值得玩味的事,恰恰就在十年前的7月15日,沿用45年的台灣原駐港機構「中華旅行社」更名為「駐香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此後台港經貿文化互動熱烈,政治上的接觸更是超越以往,兩地的旅遊也蔚為風潮。
然而經過十年,台港關係風雲變色,特別是中美走向戰略競爭,處在大國博弈和台海戰局前沿陣地的民進黨政府「縱馬奔騰」,兩岸關係迎來新一波冰河期,戰雲密佈,連港澳都被捲入這場暴風雪。

台港關係從馬英九時代的大好,到蔡英文時代的大壞,本身就是隨着兩岸關係而波動。過去,香港之所以在兩岸互動中有其特殊性,是因為雙方無法「光明正大」來往,若要互動就得找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第三地,由於地利之便、國共兩黨又長期混雜其中,香港就成為了北京與台北都能接受的地方。

兩岸談判的東道主

當兩岸尚未恢復正式互動時,在台灣的國民黨政府與北京的中共表面上看似劍拔弩張、中共亦直到1979年元旦後才停止對金門的炮擊,但雙方私底下早已通過「密使」魚雁往返保持聯繫。

改革開放後,由於鄧小平與蔣經國有過私人情誼,兩岸密使往來也愈趨頻繁。(多維新聞)

例如旅港知名報人曹聚仁,其與中共高層如周恩來、擔任國民黨北上和談代表的邵力子等人相交甚深,同時也與蔣經國關係密切,因此自1950至1970年代初期,曹氏成為穿梭兩岸的人物之一;又如國民黨大老黃少谷的胞弟、1949年後留滯大陸的黃逖非,也曾遊走兩岸。更不用說國民黨與中共當時都有派駐人員於香港,彼此都有基本的業務與訊息往來,成為當時兩岸任一方不至於誤判情勢的關鍵。

1978年中國大陸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後,曾任蔣經國機要秘書、官拜陸軍少將的沈誠,退伍後到香港出任《新香港時報》的社長兼總編輯。據稱他曾接獲時任大陸國家主席楊尚昆的具名簽署密函,請其轉交蔣經國;而知名學者南懷瑾,也曾被民革中央副主席賈亦斌、中共中央台辦主任楊斯德等人請託與李登輝商討兩岸會談,這些密使的共通點,就是他們都身處香港。

當然,更不用說「九二香港會談」的重要性了。1992年10月26日至10月30日,代表台灣官方的「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以及代表大陸國台辦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針對兩岸文書驗證及掛號函件事宜進行第二次工作性商談,它也是為了準備1993年辜汪會談而舉行的事務性協商。也是因為這次會議,奠定日後被稱為「九二共識」的基礎。

1993年在新加坡舉行的辜汪會談,即是在1992年兩岸香港會談的基礎下順利召開。圖為時任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左)與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右)。 (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97年3月,為了因應即將到來的香港回歸、以及1999年的澳門回歸,台灣立法院通過《香港澳門關係條例》,規範台灣與港澳之間的往來事宜,因北京欲在港澳實施「一國兩制」,因此台灣官方也把香港、澳門兩地合稱為港澳地區,以此區別於中國大陸。

可以說,在1997年之前,香港由於地位的特殊性,成為兩岸都能接受的中繼點,不論是密使互動、又或者是正式的非官方談判,經常都以該地為背景;而當1987年兩岸破冰後,台灣民眾要返回大陸探親,絕大多數也是通過香港作為轉機點進入大陸,並持續將近20年的時間,直到馬英九執政後兩岸全面三通,香港作為兩岸交通樞紐的地位才有所改變。

見證兩岸關係起伏

不過,即使香港在兩岸之間具有難以磨滅的重要性,且兩岸更已有海基會、海協會,以及陸委會、國台辦等二軌交流管道,但台灣駐港機構仍停留在過去,以「中華旅行社」為名承擔各項事務,絕大多數民眾看到中華旅行社這幾個字,都以為真的是「旅行社」。

1999年中,由於李登輝發表震驚海內外的兩岸「特殊國與國關係」(兩國論),不但讓第三次辜汪會談磋商提前中止,也連帶波及台港關係。當時任職「中華旅行社」總經理的鄭安國,因在香港電台解釋兩國論,遭北京與香港部分傳媒批評是在宣傳台獨。該年11月鄭安國的工作簽證期滿,港府卻沒有續發簽證,鄭氏因此返台,繼其位的張良任甚至到了2001年1月、民進黨籍的陳水扁已任總統逾半年後才獲准赴港履新。

李登輝1999年提出的兩國論,不僅影響兩岸關係,也連帶破壞台港關係。(Reuters)

時任香港特首董建華曾表示,中華旅行社代表要赴港就必須接受「某些條件」,港府亦聲明台灣當局及其人員在香港從來就沒有官方地位。就連2005年,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原預定赴港演說,也遲遲未能獲得簽證,最終只能取消。據馬英九個人表示,這或許與其反對北京制訂的《反分裂國家法》有關。

不過,當馬英九贏得2008年大選後,該年8月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訪問香港,香港中聯辦首次以台灣政府的官方名稱「大陸委員會香港事務局局長」稱呼中華旅行社總經理楊家駿;同年10月,民進黨籍的高雄市市長陳菊也獲准入境香港。2009年4月1日,香港民政局長曾德成赴台北出席「世界佛教論壇」的閉幕典禮,成為首位赴台的香港高官。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更表示,港府官員將會以適當身分訪台。

隨着兩岸關係自2008年以來逐步和緩並愈趨緊密,「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策進會)與香港成立的「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在2010年陸續成立並互為對口機構,成為台港的非官方互動平台。

台灣前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左)曾於2011年赴香港見證台灣駐香港經濟文化辦事處的揭牌。(台灣陸委會供圖)

稍晚,時任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於2011年7月4日正式宣佈,台灣駐港機構將更名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她本人還赴港出席台灣駐港辦的揭牌儀式。從此,「駐香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實質功能和地位提升,香港政府並同意給予台灣駐港人員近似一般駐外人員的安排。

從那時起,台灣駐港機構就可依業務需要直接與港府相關部門連繫,故其功能、服務績效及與港府關係亦將隨之提升;與此同時,台灣行政院亦核准香港政府赴台設立「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台港關係至此進入一個全新的里程碑。

台港官方關係戛然而止

然而,隨着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民進黨政府在「九二共識」問題上與北京鬧僵,兩岸關係急轉直下;而美國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也將大陸視為其全球各方面的競爭者;再加上香港自2014年雨傘運動到2019年反修例運動社會逐漸失去既有秩序,北京選擇大幅度地處理局面。

近年來蔡英文政府屢屢炒作香港議題作為自身利益的籌碼,亦破壞了兩岸與台港關係。(中央社)

2018年,原陸委會駐澳門辦事處處長盧長水因簽證問題遲未能赴港就任駐港代表。2020年以來,台灣原駐港代理處長高銘村與多名官員,因拒絕簽署「一中承諾書」遭港府不允續發工作簽證因而返台;2021年,港府以疫情與蔡英文政府多次介入香港事務為由,撤回原駐台人員並暫時關閉香港駐台辦,台港關係可說從十年前的高光時刻快速殞落。

事實上,「九二共識」本身並非停滯不動,而是隨時間而有所質變。民進黨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想方設法用「九二精神」、「九二事實」等名目另闢蹊徑,但北京一個都不接受;另一方面,習近平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的講話,明確化九二共識的一中涵義,並作為北京統一進程的起手式。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的演進下進入了新局,九二共識不再只是國民黨舊有官員認定的「事務性涵義」,而是北京主導兩岸推倒重來的政治基石。

可以說,民進黨想要繞過九二共識、國民黨想要回到1992年,在現下都是不切實際的。那麼原來作為九二共識產物的台港關係,也勢必會被推進新的變局,也就是如上的案例,台灣駐港澳官員紛紛回台,緬懷過去的榮景已無濟於事,在新的兩岸局面以及一國兩制2.0之下,台港關係必定走入完全不同於過去十年的境地。

因簽證不獲港府續簽,又不願簽署一中承諾書,台灣駐港辦事處7位駐港人員於2021年6月20日返抵台灣。(Facebook@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