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粉絲要劫獄「救出哥哥」 內地追星文化為何成眾矢之的?

撰文:蔡苡柔
出版:更新:

7月31日北京警方報稱,吳亦凡因涉嫌強姦罪遭刑拘,網傳他涉嫌迷姦、毒品、群交等9大罪,雖然吳亦凡未被定罪,但不少網民都認為,警方刑事拘留說明已經掌握決定性證據,他要入監服刑的機率很高。

但不少吳亦凡粉絲認為還未定罪,堅信自己偶像的清白。網上流傳未獲證實的粉絲群聊天記錄,根據截圖許多粉絲表示願意自己「坐牢換吳亦凡」出獄,並提到解放軍和警察加起來只有500萬,但吳亦凡的粉絲有5000萬(微博粉絲數),還有一套完整的劫獄計劃:先在北京集合、帶鏟子挖隧道等,央視、《人民日報》因此批評要矯正畸形的追星文化,重批「吳亦凡一案,應該讓某些走火入魔的粉絲們清醒了!」

近年來,內地的「飯圈」(粉絲群體組成的圈子)時常被點名批評,當中集資、打榜、人肉、撕番、出征等引發許多網友反感,官方亦出手整頓。粉絲文化的背後與中國娛樂圈資本、社群平台為「流量至上」不無關係,形成內地特殊的追星文化。

「哥哥只有我們了」:粉絲情緒怎麼產生的?

「飯圈文化」根植於日韓的追星文化,移植到內地發生許多「水土不服」的情況。偶像經濟背後有大量的資本投入以及粉絲群體的投入,不論是金錢還是時間,形成一股龐大的社會力量更有可能影響到政治,以現在全球最紅的韓國團體BTS(防彈少年團)為例子,他們報名特朗普的聚會缺席成為「粉絲力量影響政治的象徵」。

明星的粉絲在網絡時代也成為一種凝聚力更強的身分標籤,更有專屬的名字,如吳亦凡粉絲自稱「梅格妮」、鹿晗粉絲自稱「蘆葦姊姊」,香港當紅團體Mirror粉絲自成「鏡粉」,每個成員粉絲也有單獨的名字。

7月7日,MIRROR成員盧瀚霆(Anson Lo)生日,「神徒」(Anson Lo粉絲)在尖沙咀天星碼頭外的大型廣告板前打卡留念,不同於內地,香港對粉絲文化較沒有嚴重的負面標籤。(盧翊銘攝)

而隨著內地經濟的增長,文化娛樂也快速發展,養成系偶像TFboys開啟「控評」的傳統(在特定的文章下面或是平台,用粉絲的集體力量控制評論區呈現偶像正面的觀點或做宣傳,類似洗版)、從韓國歸國後颳起旋風的鹿晗粉絲眾多,開啟新浪微博第一個粉絲超話(以某話題或某明星為中心,讓粉絲訂閱交流的地方),此次擁有超過342萬粉絲追蹤,發文量約450萬篇,總瀏覽次數高達1448億閱讀量的吳亦凡超話被封,也被視為官方釋出的一種整治飯圈文化的訊號。

控評、超話積分等制度讓粉絲之間,形成一種攀比的風氣。有數千萬的明星賦予「頂流」封號,成為廣告商、娛樂圈的寵兒,而粉絲自發性的點讚、每天在微博超話簽到、在各大排名打榜等,已顯示自己明星的「價值」。

透過與別家粉絲吵架、控評看誰厲害等彰顯粉絲「能打」,對於批評明星的教授、學者或網友辱罵,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承襲自日韓娛樂圈,也出現專門攻擊特定明星的「黑粉」或佯裝粉絲的「批皮黑」出現,在匿名且總數龐大的內地網絡環境形成「指哪打哪」有巨大出征力量的「飯圈文化」。

微博即使置頂了要大家「理智追星」,粉絲攀比排行的情況仍在,更貢獻巨大的流量。(微博截圖)

而在這些背後,也有娛樂圈資本操作的因素。給明星競爭對手編黑料傳播、買新聞、買視頻號做宣傳、買水軍充當粉絲等。有時候,更成為戲劇、商品宣傳手段,由於粉絲爭吵不論是稱讚或辱罵都可以換來大量的留言數和討論量,成為明星或戲劇作品的免費宣傳和數據,更成為談廣告的籌碼,熬夜為「偶像」打榜或是購買大量代言產品,攀比誰買得多,成為內地飯圈的常態。

今年選秀節目《青春有你3》出現粉絲為了要贊助商瓶蓋QRcode投票而倒牛奶的事件,節目被叫停,「飯圈」行為也屢次被官媒抨擊,但明星身上背負超過20個以上代言,要求粉絲購買到一定數量才可以「解鎖粉絲福利」等鼓勵粉絲購買、簽到、打榜的商業行為仍在,粉絲在過程中得到一種為偶像奉獻,偶像「只能靠我們了」的心態。

此外,觀察輿論場,近年有許多微博KOL、微信公眾號以截圖粉絲的言論嘲諷批評賺取流量,卻對於背後的娛樂圈資本、平台責任等避而不談,又甚或是雙標:對不同明星採取不同的態度,更加深了粉絲保護「偶像」的心理。甚至認為其他所有的批評聲音,都是「對家」(競爭對手)明星背後的資本公關。

吳亦凡遭刑拘後,也有粉絲表態願意等他,因為他仍是「頂流」有無可替代的商業價值,此說法遭到官媒批評。(微博@Mr_吳亦凡工作室)

但「無事不扯飯圈」也使許多追星粉絲感到氣餒,因為粉絲文化並非全是負面標籤,為了明星做公益、認真向上的粉絲也非少數。此外,對於粉絲群體龐大的「流量明星」(指粉絲群體特別多的明星,但在內地隱含德不配位的負面標籤),部分粉絲言論被放大檢視、網民跑去超話鬧場、甚至假扮粉絲發言等,都使許多「追星女孩」感到心寒。

以此次吳亦凡的事件為例,也有許多粉絲強調一有罪證就會「脫粉」(不再喜歡該明星)也有部分粉絲聲援都美竹,但在「粉絲都是腦殘」的輿論環境下,摘取極端言論嘲諷也成為內地罵飯圈「政治正確」及帶來點閱率(流量)的「財富密碼」。

「飯圈文化」背後資本、平台責任與信息繭房

《人民日報》在題為「為『偶像』底線都不要了?如此畸形的『飯圈文化』必須根治」的文章,除批評吳亦凡被刑拘後,「粉絲」群和網絡話題下商討組團探監、救人等的畸形「飯圈文化」需治理外,也提到要拿出治本之策,必須從「操盤手」、「粉頭」(粉絲團的頭目,有些是公司的職業粉絲)、互聯網平台和企業等背後的資本整治起,有分析認為娛樂圈將迎來大整頓。

網上流傳的帝吧和飯圈女孩的宣傳圖片,粉絲出征被網民抨擊「寸草不生」。(網上圖片)

而針對網絡的飯圈亂象,中共中央網信辦目前正在進行「飯圈」亂象整治行動,預計在8月15日結束,重點打擊誘導未成年人應援集資、粉絲互相攻擊、粉絲攀比炫富、網路水軍、製造話題干擾輿論等5類「飯圈」亂象。新浪微博管理員也快速表示吳亦凡涉案消息以來,微博已經關閉錯誤導向超話(超級話題)108個,解散違規群組789個,禁言和永久關閉帳號共990個。

但究竟成效如何? 什麼方法治理才有效?各界看法不一。細究近年網絡輿論場,可以時常看到「XX界不要飯圈化」一詞,但網絡時代,受限於資訊的接收來源產生的「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也出現政治學者飯圈化、微博KOL飯圈化,國家飯圈化等現象。

因不同的網絡身分、價值認同而出征異己的情況增加,「飯圈化」其實不只限於飯圈,揭示的也是網絡生態的改變和社群平台、廣告商「追求數據」的態度。而在這當中追求流量至上的媒體、KOL、平台等透過不同圈層的爭吵賺取知名度或利益,成為這種網絡生態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