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一個金牌,兩個故事 14歲全紅嬋是勵志抑或慘情?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在東京奧運女子跳水個人10米高台決賽,中國隊年僅14歲的全紅嬋憑藉幾乎零失誤的表現奪冠,破紀錄的高分也震驚了世界。
隨著全紅嬋的人生故事走進大眾視野,輿論所表現的觀點都頗為極端:不是慘情故事,就是勵志故事。其實全紅嬋的故事既反映了內地農村貧困的一面,也反映了其改善進步的一面,不宜以片面和極端方式解讀。

全紅嬋出生在廣東湛江市一個農村,當地的人均年收入僅1.1萬元(人民幣‧下同),她家還是低保戶(收入低於當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母親早年更因車禍而無法正常工作,這些家庭背景曝光後引起廣泛同情。

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其中一些輿論特別強調全紅嬋的背景反映的內地貧窮問題,這使她為了擺脫貧困,年紀小小就要承受極艱辛的訓練,甚至要「放棄讀書」。

隨著全紅嬋爆紅後,不少企業承諾向她一家送樓房及現金,這些意見更批評社會勢利:假如全紅嬋沒有得金牌,難道她的母親就不該有足夠的錢治病嗎?難道她就不該去一趟遊樂場嗎?

+5

另外一些言論則剛剛相反:全紅嬋憑藉努力成功改變全家命運,這是純粹的勵志故事。例如官媒《環球時報》發表的評論就指,全紅嬋7歲進入體校學跳水,2018年入省隊,2020年入國家隊。這份經歷告訴大家,即使是一個農村孩子,她的天賦在內地有機會被發現,社會能夠幫助她一步步朝著成功走。

農村貧窮問題非秘密 「全紅嬋們」數量不少

平心而論,內地部分農村的貧窮問題從來不是秘密,不必以獵奇態度看待全紅嬋的背景。內地官方從不諱言自身正處於發展中階段,總理李克強去年更公開提到「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其言論一時之間引起熱議。湛江農村在內地還不是最窮的地方,全國的「全紅嬋們」的確不少,更貧困的也很多,全紅嬋不過是因為獲得奧運金牌而走進大眾視野。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去年公開提到「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其言論一時之間引起熱議。(新華社)

而全紅嬋的故事的確有多個真實的面向,不宜以片面和極端方式解讀。它既反映了內地農村貧困的一面,也反映了窮孩子有機會接受頂級體育訓練,甚至登上世界舞台。「很多人依舊非常窮」及「體育為這些窮孩子帶來脫貧機遇」均是真實,不必互相排斥。

跳水固然為全紅嬋的人生帶來轉機,不過社會也不應過分宣傳這一點,更不應鼓吹人們透過參與體育賽事脫貧。畢竟全紅嬋是萬中無一的例子,她背後也有不少脫貧失敗的運動員。內地要達到全面脫貧、進入小康社會仍是道阻且長,扶助產業、加強教育等方法才是正途。

應保障兒童運動員接受教育權利

最後,全紅嬋的日常訓練極為艱辛,雖然目前仍未清楚她受教育的情況,不過當她在受訪時連她母親的病的名稱都讀不出,情況令人擔憂。內地在兒童運動員的教育問題上應該投放更多資源,以確保兒童運動員在受訓練時也能接受足夠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