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三種解讀:無關台獨與港獨

撰文:黃俊傑
出版:更新:

「二二八事件」在兩岸三地各有詮釋,大致可分為平亂派、台獨派與中共官方三種說法。各派解釋有各自的政治目的,但三方皆認為,國民黨失去民心是引爆騷亂的關鍵。然而,若將二二八事件與香港近來的社會運動類比,或認為二二八是台獨思想的起源,都是不實的說法。

「二二八事件」在兩岸三地各有詮釋,大致可分為平亂派、台獨派與中共官方三種說法。各派解釋各有政治目的,但三方皆認為國民黨失去民心是引爆騷亂的關鍵。但若將二二八與香港近來的社會運動類比,或認為二二八是台獨思想的起源,都是不實的說法。

先說三派主張。第一派,是將二二八定義為暴動的「平亂派」。但國民黨今日已無意堅持過往的錯誤主張,就連前總統馬英九在任時也曾公開就事件道歉。只是,至今還是有人堅持「鎮壓二二八有理」,曾任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朱浤源,即指出二二八是台灣基督教長老會與大流氓、聯同台籍日本兵、中共地下黨聯合發動的暴動。第二派,是希望能借「反二二八鎮壓」來擺脫中國影響的台獨勢力。他們認為,二二八是國民黨這個「外來政權」對台灣本省人的大規模迫害與屠殺。反二二八鎮壓,就是謀求台灣人民的獨立自主。第三派,就是中共的官方看法—一方面認同二二八是國民黨鎮壓民主運動,令一方面則否認存在外省(大陸)和內省(台灣)的省籍問題。前國務院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在1997年出席「首都各界紀念台灣省人民二二八起義50周年座談會」時,曾表示:「二二八起義是台灣同胞第一次大規模地反抗國民黨暴政的愛國民主運動,它作為全國人民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統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地配合了全國人民的解放戰爭……把愛國民主、爭取自由、反對國民黨獨裁專制統治的二二八起義,歪曲成搞分裂、搞台獨運動的開端。這完全是對歷史的肆意歪曲。」他的說法足以代表中共立場。

無論三派如何闡述,他們都承認一點,就是二二八爆發前國民黨統治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在國民黨的諸多弊政中,對台灣經濟剝削尤其嚴峻。首先,二戰結束後隨即展開的第二次國共內戰,令國民黨對軍糧的需求急增,島內本已嚴重的缺糧問題也因此更為惡化。長期的物價高漲與糧食不足,引起民心不安與情緒恐慌。其後由於內戰牽阻,國家無法集中恢復島內生產力,令青年失業問題激化,不少從海外歸台的台籍軍人、軍伕失業,失業軍人成了後來動亂的主要力量。簡言之,即使當時國民黨政府允許「台人治台,高度自治」,但若不能妥善處理省內嚴峻的經濟與民生問題,也終會發生動亂。若將二二八說成是單純的「省籍矛盾」,則忽略了當時台灣的深層經濟矛盾。

而除了結構性經濟問題外,台灣也隱藏着結構性政治問題。這皆因能貪可污的「油水位」全由外省人把持,當台灣民眾竭聲呼喊要「打倒貪官污吏」時,口號很快便變成「打倒外省人」。但要打外省高官政要,成本、難度均高,本地人只好拿身處低層的外省人出氣。這令許多無辜的外省人,無端在二二八事件的動亂中受害。因此若要分析二二八事件,必須將經濟矛盾與政治矛盾納入考量。若只看其中一面,將容易誤解或曲解歷史。有論者將二二八事件與香港雨傘運動和旺角騷亂混為一談,正是因扭曲的史觀所帶來的迷思。光復後的台灣存在的矛盾,攸關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外省與本省人,這完全不能與香港直接比較—香港的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並不存在於當時的台灣。事實上,國民政府在遷台前與遷台之初的政治鬥爭,並不來自本省人與外省人,而是外省人自己內鬥。這個現象不難理解,為了鞏固政權,在清肅異己的過程中,遭到逮捕與處死的主要都是外省人。

2月27日出版的《香港01》周報,刊有全文分析二二八事件意義,敬請讀者留意,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按此訂閱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