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為日後防疫政策的優化和開放早做準備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大陸多地出現疫情,確診病例數和無症狀感染者的數量創下兩年多前武漢疫情發生後的新高,多地紛紛採取比較嚴格的管控措施,甚至實施全域靜態管理或半封城、封城。3月14-20日,身處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的一線城市深圳按下暫停鍵,決定進行全員核酸檢測,停止一切非必要流動、活動,相當於進入半封城狀態。3月27日晚,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決定自28日起,以黃浦江為界分區,對全市分兩批進行封控,封控區域內住宅小區實施封閉式管理,所有企業實施封閉生產或居家辦公,暫停公交、地鐵、輪渡、出租汽車、網約車運行。

深圳和上海,這兩座中國頂級城市為了應對疫情,都採取瞭如此嚴格的防疫措施,揭示出在當前形勢下,中國大陸的防疫政策應該還是會趨向嚴格。當然,這並不妨礙中國大陸會根據疫情的形勢、病毒的特點和支撐日後防疫政策鬆動的準備工作的進度來適時調整、優化防疫政策,只不過眼下或者說短期內不會貿然放鬆管控。

3月19日,中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刊發了一篇文章《疫情防控成本要算大賬》,分析稱:「從成本效用來看,通過動態清零、精準防控,我國保證了絕大多數地區、絕大多數民眾正常的生產生活,減少了因疫情帶來的不便,乃至心理等健康問題;從成本效益來看,對於防控成本所帶來的經濟收益,關鍵是要算大賬、算動態賬。如果僅按疫情發生地、按疫情發生時的成本來算成本效益,是不全面、不客觀的,應該將全國作為一個整體,算大的經濟賬、社會賬和民生賬。堅持動態清零,也要算國際賬。中國在保持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暢通和世界經濟的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這番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何目前中國大陸依然堅持遠比西方社會嚴格的動態清零政策。

考慮到多數中國人的價值觀、倫理觀,以及中國人均醫療資源和醫療科學水平相對有限,城鄉和區域之間的醫療資源分佈嚴重不均衡,相當高比例的老人和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尚未充分接種疫苗,當前中國繼續採取比較嚴格的防疫措施,有其內在邏輯。畢竟,就像3月14日凌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抗疫兩年以來最困難的時期,是漫長冬夜還是倒春寒》一文中所寫的:「通過最近全國各地的疫情應對情況看,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社會資源的配置上,還沒有做好應對大量病例同時出現的準備,現在全面開放一定會出現醫療資源擠兑,造成難以預計的過度死亡。」

但反對全面開放或者說躺平絕不意味着防疫擴大化或一刀切、層層加碼。事實上,3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在要求「從嚴從實開展防控工作」,「克服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的同時,還強調「要提高科學精準防控水平,不斷優化疫情防控舉措」,「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採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這說明眼下中國防疫措施儘管短期內會趨嚴,但同樣還是會追求精準防疫、科學防疫,還是希望儘可能降低代價。

張文宏醫生說,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與可持續的。在疫情危害性和病毒致死率逐漸降低,西方國家的防疫措施都漸漸放開,而中國的發展又離不開和世界的深度互動,嚴格防疫對正常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日益顯現的的背景下,怎樣讓中國防疫更加持久有效,更加經得起人心的檢驗?筆者認為,目前中國大陸亟待用心做好至少以下三點。

第一,給那些被嚴格防疫政策衝擊的企業、民眾紓困。這一點非常重要。過去兩年多,疫情反反覆覆的發生,為了防疫,許多地方都採取了封控措施,在此過程中難免會給許多企業和民眾的生存帶來相當大的衝擊。不少企業要麼關閉,要麼虧損,許多開小店的個體户或司機群體都面臨很大的壓力。對於許多人來說,不論是還房貸、車貸和企業經營借款,還是維持家庭每月生活所需的基本費用,都有賴於努力工作,一旦被疫情衝擊無法工作,立刻陷入困境,病毒未必會傷害到他們,但還款和生存的壓力,有可能把他們逼入絕境。所謂「手停口停」,對於相當數量的沒有積蓄的人來說,絕不只是玩笑那麼簡單。日前,福建省晉江市一位男子通過防疫檢查點時謊稱外出買菜實為做工,被當地行政拘留5日。這則讓人看後心酸的新聞反映了當下許多地方的一些民生困境。

3月29日,綜合開發研究院刊發了一篇文章《「暫停鍵」後,深圳商業企業的紓困之路》,提到深圳按下暫停鍵那一周零售連鎖行業面臨三大難題,「一是大面積閉店暫停營業,造成的營收損失,超三成企業一周營收損失過千萬,最高超過一億元;二是持續承擔租金、人力、商品損耗等經營的成本費用壓力,在暫停經營狀態下成本壓力進一步凸顯;三是超市、農產品供應鏈等保供應企業所承擔的額外增加的為保障供應付出的人工、耗材、物流等費用,增加的費用支出平均超百萬元」。

所幸的是,根據綜合開發研究院的梳理,「近日,深圳從市、區層面都依次發布了抗疫紓困措施,幫助市場主體度過難關」。這是很有必要的,關鍵在於要落到實處,要精準紓困,幫助那些受損較多、真正困難的企業和民眾度過難過,重新恢復信心。畢竟,只有各地政府拿出真金白銀,幫助那些困難的企業和民眾,嚴格的防疫政策才會得到理解,才可能團結更多民眾,早日達到防疫效果。

3月28日,上海身穿防護衣的工作人員,到奉賢區向市民派發蔬菜和雞蛋。(美聯社)

第二,在采取防疫封控措施時,除了保持正常的生活物資供應,減少民眾買菜難之外,一定要確保新冠之外的病人的正常就醫需求,尤其是針對那些有緊急就醫需求的患者,應該開辟綠色通道,醫院的急診盡量不要關停。早前西安封城時出現多起悲劇,其中包括孕婦因未能及時住院而流產,心臟病患者因未被及時收治去世。最近,吉林省有一位四歲女童在等待住院期間死亡,上海市有一位護士哮喘發作因未能及時治療而離世。這類防疫期間的悲劇一再發生,足以警醒各地在決定采取嚴格防疫措施時,一定要保障新冠之外的病人的正常就醫需求。畢竟,不是新冠病人才是病人,新冠病人要救治,那些非新冠病人同樣要救治,不能厚此薄彼。防疫的初衷本就是為了治病救人,若由此導致別的病人離世,豈非背離初衷?

第三,中國應該為防疫政策日後的調整、優化做準備,允許一些條件適合的城市先行先試。不論怎麼說,中國防疫的最大成績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在疫情肆虐全球的情況下,中國讓絕大多數國民免於被感染,保障了絕大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在2020年疫情衝擊造成全球經濟困境的情況下,中國成為唯一保持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一點非常了不起。當然,這背後是無數防疫人員的辛勤付出和多數國民的配合。現如今,中國若想在新的內外形勢下讓防疫政策更加持久有效,讓過去兩年多累積的防疫成績不被蒙上陰影,那就需要未雨綢繆,根據疫情的變化趨勢、病毒的變化特徵和西方日漸開放的事實,早做打算,探索出一條既不用像西方那樣造成大量民眾染疫身亡,又能保障人民正常生活,讓一切有序回歸常態的路徑。

目前中國社會雖然已經有很多人不再恐懼疫情,能夠認識到病毒毒性的新變化,但由于中國實在太大,人實在太多,區域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的差別比較大,這就使得依然有非常多的民眾容易對于疫情、病毒過度恐懼,每當聽聞有疫情發生,便容易慌張。中國許多地方之所以一出現疫情,便容易防疫擴大化,動輒采取接近于半封城的措施,其中一個原因正是由于這樣的社會氛圍。這個狀況和中國前期對于疫情、病毒危害的過多宣傳密不可分。如今在新的內外形勢下,中國社會需要考慮在輿論宣傳層面有序地引導大眾對于疫情、病毒的認識,減少不必要的恐懼。

張文宏醫生在3月14的文章中曾建議:「我們要藉助此次一定會到來的社會面清零所帶來的難得的機遇期與窗口期,準備好更為完備、智慧、可持續的應對策略,這些策略包括:老年人普遍的第三針接種,以及更好的疫苗與疫苗接種策略,可以廣泛供給的口服藥物,可以負擔得起的廣泛提供的居家檢測試劑,得到有效訓練和預演的分級診療策略,未來居家隔離的流程,下一次更大規模輸入與本土疫情疊加時所需的完整防控體系和充足醫療資源的準備等。前幾天有記者問我,為什麼接種了這麼多疫苗還不能躺平呢,我說這些準備都沒有做好,能躺平嗎?」

張文宏這些建議很關鍵,希望當下中國用好目前嚴格防疫所換來的寶貴時間窗口,為後續防疫政策的優化,為遲早要來的對世界的開放和人民生活回歸常態,早做準備。

在這個過程中,諸如上海這樣有條件和意愿進行探索的城市,不妨多給一些耐心和時間。最近由于上海疫情的擴散和眼下采取的劃江封控措施,讓上海承受相當大的壓力,甚至有不少人去攻擊過去一年多持續主張「陶瓷店里抓老鼠」防疫模式的張文宏醫生。這是不應該的,在中國現實國情下,今次上海的劃江封控措施與過去兩年「陶瓷店里抓老鼠」的精準防疫并不完全矛盾,二者是相互補充的關系,具體采取何種策略取決于疫情形勢,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不能因為眼下上海疫情的擴散和劃江封控措施,便否定過去兩年上海「陶瓷店里抓老鼠」的巨大努力和積極嘗試。相信以中國過去兩年多防疫經驗作為支撐,要不了多久,上海疫情一定能夠控制住。屆時中國還是應該多給上海一些空間,允許上海在總結反思過去兩年防疫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繼續出發,為防疫政策的優化進行探索、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