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城亡羊補牢 香港官員值得反思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日內地疫情再次局部爆發,除了疫情最嚴重的吉林之外,上海亦有大規模爆發之危機。上周上海的本土案例持續增加,雖然大部分為無症狀案例,不過數量龐大。按國家衛健委通報,周日(27日)上海確診50例,另外無症狀3,450例。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等指出存在爆發風險,必須採取果斷措施。

周日晚,上海疫情防控辦突宣布翌日起實施兩段式封城。以黃浦江為界,浦東首先在本月28日5時至4月1日5時封城;浦西則在4月1日3時至5日的3時封城。期間除「保供」(確保生活必須品供應)企業和人員外,所有人足不出戶,住宅實施封閉式管理、人車只進不出,並按切塊式及網格化進行全民核酸檢測。

上海疫情趨嚴重,3月27日上海通報本地確診50例,另外無症狀3,450例。

開放之路仍漫長

上海選擇封城並非一個輕易的決定。除了2020年最初的全國封城之外,過去內地疫情多次復發,上海都未有再採取封城及全民檢測等措施。一直到上周六(26日),吳凡仍指上海將不會封城,因為「上海不僅是上海人的上海,還承載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功能」,呼籲市民「要有大局觀」。不過此番話才落地一天,上海便改變了主意。

擺在上海面前有兩個很不同的策略:深圳和香港模式。深圳在疫情之初便果斷地選擇封城,花了只一周(3月14至20日)便已控制疫情,周日深圳包括無症狀病例的本土案例只餘7例。另一個案例香港則從早期便堅決不封城,也不全民檢測,希望有限收緊接觸便能控制疫情,不過眾所周知本港防控只能以失敗形容,第五波疫情至今估計已有超過百萬人確診,更奪走了超過7,000人的生命。

經濟固然重要,但正如吳凡所說,上海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上海採取什麼的防疫政策最終仍取決於現實。上海過往能不封城是因為這也能控制住疫情,現在疫情有極大擴散風險,便不能再以之前的心態去處理。所幸的是上海的防疫官員勇於打倒昨日的自己,平衡過風檢之後終於還是果斷封城。

近來內地開始討論開放的問題,不過從這波疫情的防控看來,開放之路還須要按步就班,不能操之過急。雖然新冠變種Omicron的死亡率和重症率都較低,但傳播能力極強,在人口基數如此龐大的內地仍會造成相當大的疫情。

兩階段封城適合需要

上海作為一個國際都市,而且「承載了中國的經濟」,論封城全檢之難度,與香港也在伯仲之間,要不然上海也不會直至周六還希望能不封城。官員拿出了很大的勇氣和決斷力才改變主意決定亡羊補牢,同時也按上海特別的情況對政策作出了最大的調整。上海的城市功能不能完全停頓,因此才有了兩階段封城的設計,就像海豚的大腦左右輪班休息以做到24小時不間斷的活動。而人口密集、檢測人手等問題,則以切塊式及網格化分區處理的方式解決。

2022年3月28日,上海,大橋上往日熙攘的車流已不見踪影。 3月27日晚間,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组辦公室发布消息稱,3月28日5時起,上海以黄浦江為界分區分批實施核酸檢查。

即使我們不在「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這兩個名詞之間多做爭辯,但上海這種做法才是以行動證明沒有「躺平」、盡力在控制疫情與保持開放之間作出平衡,負起了抗疫的主體責任。上海的行動也反映了香港並非沒有辦法,只是我們的官員欠缺認知問題嚴重性的觸覺、作出決斷的勇氣、還有設計更好的政策的能力。應該反省的是為何疫情早期香港未能把握好機會作出決斷,至今只能作為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