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筆|話說兩岸:同根同源植樹節

撰文:關岭
出版:更新:

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這個事實是不容否定的。又到一年一度植樹節。3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參加義務植樹活動。3月12日,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台南出席水圳綠道啟用典禮暨植樹活動。

在北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習近平、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和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以及在北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委員等參加植樹活動。在台南,蔡英文和行政院長蘇貞昌、秘書長李孟諺、政務委員兼發言人羅秉成、總統府資政顏志發、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台南市長黃偉哲、立法委員郭國文、賴惠員等出席植樹活動。

有趣的是,兩岸官方公布的照片顯示,海峽兩岸領導人植樹畫風驚人地相似:兩名小學生與習近平一起植樹,蔡英文植樹也有一名小學生陪同。植樹造林,從娃娃抓起。兩岸領導人都這樣想啊!

習近平在講話中表示,中共十八大以來,「我連續10年同大家一起參加首都義務植樹,這既是想為建設美麗中國出一份力,也是要推動在全社會特別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態文明的種子,號召大家都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持之以恆,久久為功,讓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

而蔡英文在致詞時提到,「今天很高兴来到百年历史的嘉南大圳,和大家一起见证全国最长的国家级自行车专用道—『水圳绿道』的启用。今年,林务局植树月的主题是『森活的碳循』;今天,我们也一起来种下台湾的原生树种,为地球植树减碳。」

值得一提的是,兩人都提到森林與碳。習近平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森林和草原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林草興則生態興。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蔡英文表示,「過去幾年來,面對全球極端氣候的挑戰,政府除了積極造林,也在全國推廣種植原生樹種,來維持森林覆蓋率,涵養水源,抵消碳排放;也持續加強防洪、治水,以及建設整治農田水利設施,來保障灌溉水源,建構更有韌性的農業生產環境。」

中國古代雖沒有國家規定的植樹節,但一直有植樹造林的傳統。

早在先秦時期,就設有專門掌管國家山林的官員,稱「林衡」或「山虞」。山虞職位較高,負責制定保護山林資源的政令,對樹木栽種砍伐進行決策。林衡受山虞領導,主要負責巡視山林,執行禁令等。

春秋戰國時期,管仲要求在房前屋後種桑麻,城牆周圍種荊棘,以鞏固城防,能種100棵樹並使其長勢繁盛的人,就能獲得黃金及糧食等獎勵。

明清時代,植樹規模有更大發展。朱元璋被人稱為「植樹皇帝」,甫一登基就詔令天下,家裏有田的,一户人家一年要種桑麻及棗樹各200株。到朱元璋退位時,據說全國各地栽種樹木達幾億株之多。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倡導植樹造林的人。早在1883年,年僅17歲的孫中山就從美國檀香山帶回一棵酸豆樹,栽種在廣東老家。1894年孫中山在《上李鴻章書》中提出,中國欲強,須「急興農學講究樹藝」。創建民國時,孫中山又指出「造林是民生建設重要項目」。1915年,在孫中山倡議下,北洋政府將每年清明節定為「植樹節」。

而在中國南方,由於氣温回升稍早,到了清明節再植樹就比較晚了。1930年國民政府決定將孫中山逝世紀念日——3月12日定為植樹節——既植樹也紀念孫中山。當時,也照顧到北方地區3月上旬,寒氣未消,還不適合植樹等原因,特規定植樹節仍於3月12日舉行之外,北方地區的植樹活動延續至清明節前後。

中共建政後,雖然植樹節被廢了,但仍十分重視植樹。毛澤東曾號召「綠化祖國」「實行大地園林化」。1956年開始了第一個「12年綠化運動」。

1979年,在鄧小平提議下,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將每年3月12日定為植樹節。1981年全國人大通過《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1982年植樹節,鄧小平在北京玉泉山上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後來,北方地區義務植樹活動延至每年清明節前後,但3月12日植樹節不變。

從此,兩岸有了同一天的植樹節,兩岸領導人也有了在植樹節植樹的相同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