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台獨起源」:笨蛋!問題在經濟|專家有話說

撰文:祁賓鴻
出版:更新:

二二八事件,泛指1947年2月28日至5月16日間,發生在台灣的一系列騷亂與肅清。事件爆發時,台灣正值歷史交替的複雜情境: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已於1945年結束,但國共內戰接踵而至,時代的巨輪交替輾壓,遂令中日衝突、凋敝民生、左右之爭、政治權鬥、混亂治安在此撕扯傾軋。民進黨崛起後,二二八事件被大書特書,成了「中國霸權在台灣」的血腥「罪證」;而無助鬥爭國民黨的事件線索,則被隱去不提。對此議題,《多維新聞》採訪到二二八事件研究者張若彤,探詢民進黨政府諱莫如深的衝突原貌。此為系列專訪第一篇(共二篇)。

多維:如今台灣提起二二八事件,大抵不離「殺人魔王蔣中正」等論述。在此輿論趨勢下,國民黨揹負了難以卸除的十字架,民進黨則持續推動「轉型正義」的政治工程。在您看來,環繞二二八事件的論述何以會有今日樣貌?

張若彤:其實二二八論述經歷了多次演化。1947年事件結束後,當時國民政府總結出衝突爆發的四大原因:日本奴化遺毒、共黨煽惑、浪人暴動、言論過度放任。可以看到,這時主流論述界定的受害者,是「中華民國」。

1965年,美國外交官葛超智(George H. Kerr)出版《被出賣的台灣》(Formosa Betrayed)一書,內容聚焦1945年至1947年二二八事件前後的台灣政治,並重點描述國民政府的貪污腐敗,以及國民黨軍隊在台屠殺場景,受到海外留學生的廣泛閲讀,「台灣人受害」論述亦由此鞏固。與此同時,日本台獨團體亦提出「受害者是英雄」的事件論述,成為有別於國民黨的二二八異見。

1970年代起,受到前述海外論述影響,二二八事件開始被描繪為「台獨起源」,中共則稱此事為「台灣人起義」。國民黨為與兩大論述競爭言論市場,於是有「國安局」秘密資助相關研究,發行針對二二八的研究著述。然就後續發展來看,國民黨試圖以族群互助論取代族群衝突論的努力未竟其功。

1980年代後,以美國為據點的台獨團體普遍風行「二二八大屠殺」論述。1990年代起,針對二二八事件的敍事更是遍地開花,有抨擊「前現代」國民政府欲管理「準現代化」台灣的「文化衝突」論述,也有認為國民黨內部奪權導致事態擴大的「派系鬥爭」解釋,更出現所謂「借刀殺人」之說,即「半山」(用以稱呼日本殖民時期前往中國、並在戰後返台的台灣人)為掃除競爭者,利用陳儀(1945年至1947年的台灣省行政長官)之手,殺死台灣精英。

1992年李登輝時期,台行政院出版《「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提出了「蔣中正失察」的新說法,報告中同意「蔣氏對叛亂活動,自有派兵鎮壓之職權」,但認為「蔣氏因軍務倥傯,無暇查證,又過度信任陳儀,接受其請兵之要求,不能不說有失察之疵」;陳水扁執政時,蔣中正已逐漸被塑造為「二二八元兇」,比起李登輝的版本「更加突破」;2006年,時任國民黨黨主席的馬英九提出,「二二八事件為官逼民反」,此一說法在某種程度上,算是「追認」了1960年代以降的二二八異見,並放棄國民黨1947年的「衝突定調」。

今日台灣社會談起二二八事件,總會自然認為,這是台灣人「對祖國失望」的起點,甚至追認其為「台獨起源」。這種「既定印象」,其實是經歷了前述鬥爭與政治互動,從海外台獨崛起,一路攻伐到台灣政黨輪替,才會有今日樣貌。

張若彤是台灣知名二二八事件研究者,着有《究竟二二八:林茂生之死與戰後台灣反日力量的覆滅》、《原來二二八:湯德章之死與台灣戰後特務派系政治的成形》等作品。(祁賓鴻/多維新聞)

多維:是的,細究時下二二八事件論述,在「殺人魔王蔣中正」的圖像下,其實交織着兩大敍事前提,一是「外省與本省衝突」,二是馬英九所謂「官逼民反」。不知在您看來,二二八事件的性質如何定義?

張若彤:在我看來,不論「外省與本省衝突」,或是馬英九所追認的「官逼民反」,都無法解釋二二八事件。

從狹義的經濟角度來看,二二八事件是台灣資產家,以及圍繞資產家謀生的底層民眾,對出台左翼經濟政策的陳儀政權,發動了強烈反撲,許多本省的工農群眾其實並未參與;從廣義的政治權鬥視角觀之,二二八事件既有「反陳儀陣營」與「陳儀政權」的對峙,更涉及「反陳儀陣營」內部的殘酷鬥爭。

細究「反陳儀陣營」的組成,其實並非全是台灣本省人,裏面包括了潛伏在國民黨三民主義青年團的共產黨人、與美國暗通款曲的前日本時代御用仕紳、立場過激的學生、國民黨內部的反陳儀派系、台灣民間的親日勇武派、地方實業家、走私集團等,更有表面上是台籍日本兵、實際是由共產黨暗中領導的團伙。而這兩者之所以會產生聯結,是因當年日本投降後,海南島的特殊政治情境,讓當地台籍日本兵多與左翼、共產黨人往來,而其返台時又多自台中登陸,導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台中成為「二七部隊」(由謝雪紅等人領導的反國民政府民兵)大本營。

如果是「官逼民反」、「本省與外省衝突」兩說法,其實難以解釋為何台灣的工農群眾並未參與動亂,甚至在事件後期,台灣工人還站到了陳儀這邊,反對民間「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擬定的處理大綱。

至於二二八事件是否為「台獨起源」?其實台獨主張早在二二八爆發前便已存在,彼時談判衝突解決時,便有一派主張台灣應被「託管獨立」;而有另一派主張,「台灣不脫離中央」,但希望有更多自主空間,則通常被稱為「自治派」。有資料顯示,擔任台灣大學教授、後於二二八事件受害的林茂生便是自治派的推動者,但他在官方文件中卻被當作獨立派,這也導致了真正的獨立派逃過清洗,這中間的經過,就是我在《究竟二二八》、《原來二二八》中試圖帶出的主軸之一。

多維:如您所述,二二八是相當複雜的歷史事件,牽涉了多方勢力鬥爭,不同的政治立場與主張相互博弈,甚至發動者與事後受害對象,不見得是同一批人。若先聚焦事件的爆發,您認為促成衝突的最主要原因為何?

張若彤:有一句話,叫「笨蛋!問題在經濟」,就非常適合用來描述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在我看來,日本的掏空、美國貨的傾銷,是導致陳儀出台左派經濟政策的關鍵,其也為此與台灣的資產家集團發生衝突,導致了事件爆發。

1945年日本戰敗、台灣光復,但台灣人民的苦難並未結束。即將離台的日本人,開始以各種方式掏空台灣,例如戰後清點時,台糖公司直接少了10萬噸的糖,事後成為食糖禁運下仍能走私出口的大宗。當時台灣社會充斥這類現象,被稱作「日產掠奪」。

另外還有一種手段,叫做「日產逃避」,方式主要有以物易物、正式的匯兌,以及黃金交易。以資產交易為例,當時有日本人欲頂讓店鋪,便要求接手的台灣人「只能以黃金交易」,另有以黃金賄賂美軍的重大弊案,而當時台灣銀行券的黃金準備早就全部被抽走,故後來陳儀為保台灣幣值穩定、禁止黃金交易、關閉非民生必需品交易的匯兌管道、嚴打走私,才會引發軒然大波。此外日本政府離台前,還預先支付了軍公教職員多達半年的薪水,並解禁戰時物資管制,例如前面提到的糖,但其目的同樣是為掏空台灣,因為這些物資才剛上市,便被有心人士大規模收購,導致物資集中在少部分人之手,同樣的問題也在日本本土發生。

台灣銀行於1946年5月底正式發行台幣,宣布讓民眾以1:1的方式兌換日本時代的「台灣銀行券」(簡稱台銀券),此舉才真正穩定了台灣的物價,此前陳儀曾經推動類似日本政府在日本本土所做的「預金封鎖」,將日本於撤離前濫發的「武尊千圓券」鎖死在銀行一年,持有者每月僅能從銀行提領一定金額,但並未能抵銷市場對台銀券的不確定心理,這種不確定心理是戰後初期台灣物價飛漲的根本原因。

1944年10月12日,美軍第38特遣艦隊轟炸當時遭日本殖民的台灣高雄港,炸燬其油槽。(World War II Database)

然而此後物價再度上漲,關鍵便是發生了巨額的逆差,導致台幣與法幣(1935年起發行的國家法定貨幣)匯兑中斷。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大陸地區,強勢的美貨傾銷到中國,而美貨之所以如此強勢,則與二戰後的「國際情勢」有關。當年人們普遍認為,二戰之所以爆發,是因一戰後國際流行「關稅壁壘」政策所致,故二戰結束後,各國皆未實施嚴厲的關稅保護措施,台灣地區亦然,台幣收支不平衡,導致法幣存底嚴重不足。

當年中國雖為勝利國,卻因戰爭破壞而百廢待舉,台灣更是蒙受了多次空襲,基礎設施多被摧毀,復舊與復興都需要大量的輸入物資與原料;台灣持續入超,法幣需求強勁,貿易商只能尋求黑市匯兌,法幣黑市匯價急升,導致萬物齊漲,這就是1947年初,台灣遭遇的殘酷困境。

而面對這種情況,陳儀本來期望台糖成為穩定經濟的主心骨,希望藉着食糖出口賺進外匯、守住法幣幣值,因為在日本殖民時代,台灣糖業便是為節省日本外匯而存在的產業,即便其生產成本較高。但戰後台灣歸屬變動,這一問題便暴露出來,以上海市場為例,台灣糖根本不敵爪哇糖,過高的價格缺乏國際競爭力,導致出口成績差強人意,陳儀希望落空。最後在行政院長宋子文協助調度下,台灣糖業重回日殖經濟路線,也就是放棄自由貿易,改走行政優勢,直接配送給終端消費者;國民黨失去大陸市場後,台糖的保證市場鋭減,「中華民國」政府只好再與日本接觸,進行台日多年的「物物交換」,以糖換取機械設備與肥料,直至台灣開始工業化。

1944年10月12日,美軍第38特遣艦隊轟炸當時遭日本殖民的台灣高雄港,炸燬其油槽。(World War II Database)

回到陳儀的困境。由於台糖無法在短期內賺進大筆外匯,台幣與法幣的地下匯率又逐漸拉開,台幣已經守不駐台幣兑法幣的匯率,陳儀只好出台了近似「計劃經濟」的嚴格政策,包括:法幣頭寸借款、貿易局壟斷貿易、匯款集中台銀、省外小噸數船舶禁止進口、收購民間法幣、黃金外幣禁止賣賣、嚴打走私等,為的便是穩定法幣存底。

此外為促進台貨生產,陳儀也勒令:「肥料借款、機器原料民生必需品優先準匯」,換言之,其他產業若有需要,便只能去黑市兑換法幣。另外還包括:商業放款回收20%,囤積黃金米穀日用品貨生產所必需物資者全數收回等。

上述政策雖是為台灣民生一時所需的猛藥,卻也着實過於激進,最終得罪了大批資產家、接收日產的台灣人與走私集團。據報,2月13日嚴令「統治外貨入口」後,駐台美領便開始召集台灣富商開會,有了動作。而陳儀此舉,也讓「長官公署體制」在二二八事件後備受抨擊,平心而論,當時大陸各省皆為平抑物價進行緊急措施,但皆沒有台灣嚴厲,而陳儀之所以能如此大刀闊斧,關鍵便是「長官公署體制」允許其能跟中央不同調,故反對者皆把炮火對準「長官公署體制」,希望能改為省政府,其實為的還是停下陳儀的激進經濟政策。

而就在此政策發布兩周後,天馬茶房於2月27日發生緝煙事件,二二八事件由此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