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愈堅持「動態清零」 愈要加倍重視經濟民生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在上海疫情爆發決定封城同期,中國國家電影專資辦於4月6日公布了清明假期期間的消費數據,2022年清明假期,中國全國電影票房收入按年下滑85.37%,連去年同期的15%都不到,除2020年同期影院因疫情全線停業,這是近十年來同檔期票房最低值。

換句話就是說,這個清明假期的電影票房連十年前的收入水平都不到,你能想象一個行業運營突然倒回十年前的場景嗎?

同一天,中國文旅部也公布了清明假期的旅遊數據,數據顯示,清明期間中國國內旅遊出遊7541.9萬人次,按年減少26.2%,為2019年同期的68.0%;實現國內旅遊收入187.8億元,按年減少30.9%,為2019年同期的39.2%。

除了按年2019年只有39.2%這個令人驚訝的數字,還有一個更令人不安的趨勢是,今年國內旅遊人數為2019年同期的68.0%,但是旅遊收入卻只有39.2%。這說明什麼?說明即便是能夠出遊,大家也不花錢了。

為什麼不花錢?原因只有兩個,一個是口袋裏沒錢了,一個是對未來的預期太悲觀了。

窺一斑而知全豹,這就是現在經濟的真實情況。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這幾年除了金融機構、國有壟斷行業和極少數受益於疫情的特殊產業,如核酸檢測鏈條上的相關企業等,多數中國市場主體現在都非常艱難,務工者的工作機會、收入水平與消費意願、消費能力等都出現了嚴重下滑,這是一個基本事實。

前些天還有新聞說是在河南鄭州,從2021年9月到2022年3月,僅僅在半年之內,在阿里拍賣掛牌的法拍房數量已經從2.7萬套增加到了5.13萬套,暴增了近90%。

這裏面有多少是因為炒房被套或因涉嫌其它問題導致房產被拍賣的暫不清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裏面一定有不少是因為個人或家庭經濟變化,導致房貸斷供而被銀行等金融機構收回進行司法拍賣的。

房產是高價值產品,在中國的家庭財產中佔有極高比重,是很多家庭經過多年積累掏空「六個錢包」才購置的資產,寄託着城市化以來一代甚至兩三代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夢想。在這些法拍房後面,哪一個不是一個心力交瘁、已經在經濟上被徹底掏空的家庭悲劇故事?

這種事攤到哪個家庭或個人頭上,能不是一個毀滅性打擊?

所以,在這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在經濟民生已經很艱難的情況下,不管是疫情防控也好,還是國家財政也好,一定要考慮到經濟民生,要在經濟民生救濟上發揮更積極作用,這個事情對中國來說現在已經很緊迫了。

中國疫情防控能取得成功,能在今天還繼續堅持「動態清零」,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人的集體主義與自我犧牲精神,他們願意為了疫情防控犧牲「小我」,放棄生活自由並承擔一定防疫成本,這在奉行自由與個人主義的西方是做不到的。但是作為社會個體,一般人的承受力畢竟是有限的,國家能承受住,國有金融機構與壟斷性行業背後有國家依靠能承受住,不代表每個家庭個人與市場主體都能承受得住。

這幾年,一則因為受持續爆發的疫情影響,二則因為各種內外因素衝擊,三則因為很多地方部門動輒搞「一刀切」式的過激防疫,再加上各種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折騰,普通人過得很不容易,很多家庭個人,很多中小企業和個體商户苦不堪言,這個普遍事實應成為決策的事實基礎。

疫情已經三年了,不少家庭或個人的積蓄已經被掏空,再這樣下去得不到及時救助,很多人這幾十年的家庭積累可能就要虧空,而那些在此期間倒掉的企業,可能就再也無法再開門營業創造稅收與就業。

大部分人還是都要通過找份工作掙錢吃飯養家餬口。所以無論是防疫還是經濟決策,都應從多數社會大眾的實際情況出發,要儘量避免從體制本位的感知來拍板行事,政府財政與社會救助體系要儘快及時跟進發力。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不同,除了在危機時的社會動員能力,還在於在價值情懷上能站在社會多數人的利益與立場決策行事,在公共政策上能體現對普羅大眾的關愛。

中國在疫情防控中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到第一位,已經體現了制度優勢與價值意識,在對經濟民生的救助上,也可以更充分體現出來。那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都能實施的經濟救助措施,中國完全可以做到更好。

和在病毒前躺平的西方國家不同,中國走的是一條堅持「動態清零」的防疫道路,這是一個對國民生命健康負責的道路,也是一條更具挑戰的道路。

既然堅持了這條道路,那麼對當前經濟民生的嚴重性就一定要有充分認識,在這個問題上政府財政一定要更積極有為,要讓普通民眾與市場主體感受到來自體制的幫助。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有效重視,原本因防疫成功積累的自信與支持「動態清零」的社會基礎就會被逐漸動搖乃至消失,這一點政府在決策時一定要有深入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