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毀台論」狂想曲又起 誰說台灣只有「攬炒」這條路可走?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正當台灣關注於美國調整其軍售策略,轉向集中於售台不對稱作戰武器,着重僅用於因應解放軍入侵台灣的「開戰日」(D-Day)情境時,美國海軍研究所(U.S. Naval Institute)旗下刊物發表了安全事務專家的文章,建議在解放軍佔領台灣後,美軍應協助台灣組織反抗軍,且破壞台灣資訊監控的設施,以挽救台灣。

該文鼓吹的「毀台論」在內地引起不小的反應。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5月19日透過新聞稿回應,指此言論「盡顯美方將台灣民眾當作棋子和炮灰的冷血無情、圖謀『以台制華』無所不用其極的邪惡用心」。包括《人民日報海外版》所屬的「海外網」,以及國台辦旗下的「中國台灣網」等網媒,亦推出評論指美國顯露出了其「對台真實態度」。香港中評社更是一連發出多篇學者訪談,視「毀台論」是「猛烈清醒劑」,揭露美方把台灣當「冤大頭」、讓台灣人民當砲灰的「真面目」。

聚焦武統之後 鼓吹毀台以救台

美國海軍研究所出版的最新一期《議事錄》(Proceedings)雜誌罕見地將討論焦點拉到了「武統之後」。其中一篇文章題為《為台灣被攻佔後的反抗做準備》(Preparing a Post-Invasion Taiwan for Insurgency),作者布斯(Christopher Booth)係具有美軍退役軍官背景的安全事務學者。他在文中對台海戰爭抱持着悲觀態度,認為共軍艦艇數量優於美軍,且美方近期兵推結果美軍吞敗,再加上解放軍會吸收俄軍在烏克蘭戰爭的教訓,強化戰爭之初即摧毀台灣防禦的能力,從而判斷美方應朝中共併吞台灣最壞的打算做規劃。

布斯認為,解放軍登陸台灣之後,很可能憑藉中共已發展純熟的大眾監控體系,將台灣既有的監控能力「為其所用」。因此布斯建議,美方應派遣陸戰隊破壞台灣的資料中心和回傳大陸的管道,包括街頭監視器系統、衛星傳送設施、網路節點,以及資料儲存設備等,甚至要切斷台灣海底電纜與大陸的聯繫;同時協助台灣透過游擊戰等方式進行暗中反抗,如此美國及其盟軍才有足夠的時間在更廣大正面戰場擊退解放軍。

美國學者在美國海軍研究所出版的雜誌撰文鼓吹解放軍佔領台灣時,美國派兵摧毀破壞台灣建設,才能挽救台灣。圖為3月12日蔡英文視察台軍206旅新式教召部隊。(台總統府供圖)

事實上,布斯的「毀台以救台」之論,在美國內部形形色色的「援台」論述中並非創見。不到半年以前,同為美國軍事專業教育體系所刊行的學術刊物,陸軍戰爭學院發行的《參數》(Parameters)期刊2021年冬季號,發表了美國空軍大學軍事專業教育遠距教學研究院戰略與安全研究繫系主任麥金尼(Jared M. McKinney),以及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政治學教授哈里斯(Peter Harris)共同執筆的《徒勞無獲:嚇阻中國入侵台灣》(Broken Nest: Deterring China from Invading Taiwan)一文。兩人倡議由台灣摧毀自己最有競爭力的半導體產業,以說服中國大陸相信就算武統成功,也只能得到毫無價值的台灣,從而嚇阻北京武統台灣。

毀台即棄台 根源於悲觀的謹慎

近期美方人士兩次的「毀台論」差別在於,從強調開戰之前的「嚇阻」,進一步轉移到了開戰之後的「反抗」。這是很值得留意的轉變,突顯了儘管美國從「烏克蘭模式」得到了啟發和自信,甚或不斷透過「誘打」、「虛化一中」、「武裝台灣」等一系列的小動作試圖將台灣複製成另一個烏克蘭,但軍方背景人士顯然抱持着更為謹慎的態度。

而這種「謹慎」恐怕根源於更為深層的「悲觀」。以五角大廈和蘭德公司做過18次的兵推來看,都得到美軍將敗於解放軍的結果,說明了台灣在此態勢下的邊緣化,以及左右了美國軍方對未來形勢的研判。

5月13日,台外交部長吳釗燮(右)接受德國《法蘭克福廣訊報》(FAZ)駐東亞特派員Friederike Böge專訪,提及台灣面對中國大陸的軍事威脅,必須強化全民動員,堅定負起自我防衛的責任;同時,台灣也持續尋求美國支持,透過取得必要的防衛性武器與情資交換,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台外交部提供)

在「烏克蘭情境效應」和「對台海悲觀」雙重因素的發酵下,可以看到近來各種鼓吹「巷戰」、「焦土」等策略在美台層出不窮,台灣內部「同島一命」、「全民皆兵」論亦甚囂塵上,包括台外長吳釗燮近日接受德媒《法蘭克福廣訊報》(FAZ)專訪時提到「須強化全民動員」等等。如果將這些論調和美國「毀台論」連繫起來看,便能探知最終莫過於與「棄台論」殊途同歸。

主因在於,台灣和烏克蘭最大的不同,是海島型地理缺乏戰略縱深與腹地退路,當台灣人民被推向戰場淪為砲灰,「首戰即終戰」之後,一旦「毀台論」真實登場,不就等於是要退無可退的台灣人玉石俱焚、自我了斷?「毀台」看似以「援台」作為包裝,但潛台詞便像是要人抵抗不成就得咬舌自盡般的怪異邏輯。如同台媒《聯合報》所評論的,此種鼓吹盡顯美國的「無知狂妄」。

攬炒之外 和平機制一直都存在

台灣在賞識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式的「英雄主義」與「抵抗主義」之餘,真正應該要自我追問的是:兩岸之間難道除了「攬炒」之外,已無路可走了嗎?

就台海「小兩岸」來看,台灣問題本就是內戰所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除非台灣也想充當為烏克蘭,將內部問題「外部化」和「國際化」,否則是可以透過溝通和談判等和平方式一步一步解決的。

5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應約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Jake Sullivan)通電話時,直接告訴對方,如果美方執意打「台灣牌」,中方必將採取堅定行動,「我們說到做到」。圖為2021年10月6日,楊潔篪與沙利文在瑞士蘇黎世舉行會晤。(中國外交部)

就中美「大兩岸」來看,大國博弈看似劍拔弩張,特別是美方實際作為往往與拜登(Joe Biden)承諾的「四不一無意」背道而馳,更令台海局勢雪上加霜。然而,還得看到另一面,拜登政府希望在中美之間設立控管風險的「護攔」,而中方則在歷次與美方領導人或高層官員的對話上不厭其煩地重申底線與紅線,雙方到今天都未放棄外交溝通,台灣問題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這些內外結構無不說明了,台灣問題始終具有和平解決的客觀條件和機制,關鍵在於各方是否都有意願避免以衝突對決的形式走向終局。台灣無疑是最弱勢的一方,最該看重的是自己的安全和利益,美國就算口頭上再如何宣示與台灣「堅若磐石」,最終的依歸還是在於其國家利益,而非台灣利益。當台灣能夠理性地正視到這一點時,任何「毀台論」或「棄台論」,也就毫無存在的意義與發生的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