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KOL被禁言 中國應走出一禁了之的路徑依賴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過去一段時間,內地多位KOL的微博賬號被禁言,涉及法律、財經、企業界。比如,上海華東政法大學教授童之偉、財經作家吳曉波、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曾任中國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策略師的洪灝、曾獲孫冶方經濟學獎的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賈康、攜程集團創始人梁建章、前媒體人鄧飛,均被禁言。

+4

被禁言的內地KOL比上述列舉的人還多,他們當中有的人是因為對防疫政策提出過不同看法或者批評意見,比如童之偉和梁建章,有的是對中國經濟形勢表達過憂慮或批評看法,比如吳曉波、管清友和洪灝,有的是對重大社會事件持續發聲,比如一直在關注豐縣八孩事件的鄧飛。但遺憾的是,他們都在過去一段時間被禁言。

放在過去幾年內地輿論管控的變化趨勢來說,這次多位KOL被禁言並不令人意外。近些年來,伴隨着內地輿論管控的持續收緊,已經有許多昔日活躍的KOL或媒體被禁言或整頓。略微區別以往的是,這次多位被禁言的KOL相對屬於比較温和的,沒有那麼激進或尖鋭,他們對於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發展成績有着巨大體認,只不過對於當下內地防疫和經濟形勢有所疑慮而已。論道理,他們完全應該是體制團結的對象,但不知為何,竟然連他們這樣相對温和的KOL都被禁言。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過去幾年的內地輿論管控,已經陷入持續收緊和封禁的路徑依賴。

毛澤東說過,讓人講話,天不會塌下來。鄧小平同樣說過:「要相信絕大多數群眾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被稱為武漢疫情吹哨人的李文亮醫生說,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翻看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但凡是思想活躍,文化繁盛的時代,無不是言論環境相對開放的時代,反之如果一個時代萬馬齊喑,思想文化和世道人心都將被禁錮。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之所以能快速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人類罕見的發展奇蹟,離不開走向世界舞台過程中日漸開放、多元的社會環境。

言論表達本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正當權益,每個人都有法律規定範圍內自由發聲的權利。人民通過發聲,既可緩解不滿或壓抑的情緒,增強社會抗衡壓力的韌性,又能監督政府、資本,揭露社會不公,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改進提供一面鏡子。古人云:「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對於公權力來說,與其適得其反地嚴格管控言論,不如設置紅綠燈,合理引導,以保持社會活力。

像最近被禁言的多位KOL,不少都是有着比較高的社會知名度。他們縱使有一些說法或觀點未必正確,甚至像吳曉波的「大多數人無用論」還飽受詬病,但總體而言,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具有社會影響的KOL,與他們許多觀點有民意基礎密不可分。對他們進行簡單的一禁了之,會讓那些認可他們的相當數量的民意怎麼想?

其實,不止是他們,過去幾年以來,許多被禁言的KOL,哪怕相對激進和尖鋭的,多數都有各自的民意基礎,總體上是希望中國越來越好。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古往今來的歷史經驗一再說明,一個社會若想改正錯誤,做到公正清明,長治久安,就必須包容乃至鼓勵那些敢於針砭時弊的刺耳之聲。不可否認,輿論監管部門嚴格管控言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社會穩定,尤其是在2022年內外複雜形勢疊加的年份,維持穩定確實是重要的,但KOL的一些不同聲音,怎麼就影響社會穩定?中國社會的穩定難道已經脆弱到經受不住KOL的幾句批評嗎?不可能的。一個崛起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只要有現代化的治理能力,不會因為言論日漸多元開放而突然失控、失序,但會因為陷入一禁了之的路徑依賴而蒙上陰影。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輿論場的多元化乃大勢所趨,溫和理性的批評聲音不失為有力的警醒和警示。(VCG)

不久前,一篇網文《除了胡錫進,沒人關心經濟了》火遍內地網絡。但其實關心中國經濟的人絕不只是胡錫進,可為何在社會層面,有那麼多人誤以為只有胡錫進關心經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關心經濟的KOL都被禁言了,像這次被禁的KOL多數都是非常關心經濟。《除了胡錫進,沒人關心經濟了》一文的爆紅,其實在提醒輿論監管部門超出合理限度的言論管控,已經在社會層面造成負面影響,若不及時反躬自省,走出路徑依賴,在維持社會穩定、公序良俗的同時,儘可能有序建構一個開放、多元、寬鬆的言論環境,恐怕會帶來更多適得其反的影響。

中國人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努力和實踐,向全世界證明中國將日漸成為一個開放、多元、包容、自信、現代的社會。這既是海內外對於中國未來發展的一個信心來源,又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產生的感召力。如此來之不易的成績,本當倍加珍惜,但如果因為言論管控的滯後、僵化,動輒一禁了之,抑制社會活力與創新,給世人造成一種中國將偏離開放、多元、包容、自信、現代的發展方向,將因小失大,傷及海內外對於中國發展的預期和信心,進而妨礙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局。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應當珍惜和守護改革開放為中國開啟了一扇走向世界的崛起之門,不要讓言論管控的滯後、僵化干擾發展大局。尤其是在過去幾年輿論管控持續收緊,已經對社會活力、公眾預期和信心產生負面影響的背景下,輿論監管部門更應明白宜疏不宜堵塞的樸素道理,及時調整,走出一禁了之的路徑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