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保台」不提「抗日」 蔡英文改寫台灣歷史三部曲最終章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蔡英文於7月2日赴台灣桃園出席「乙未保台戰役127周年」紀念儀式,強調「感念先烈的奉獻,也要承繼他們的精神,繼續團結守護台灣。」通篇未提「抗日」只言「保台」,接續其執政正在建構的新台灣史觀,將產生什麼具體效果,值得關注。

爆發於1895年的台灣乙未戰爭,係《馬關條約》清政府割讓台灣之後,台灣各地人民為抵抗日本接收統治而發起的戰爭。一般認為戰爭的起點是當年5月29日日軍部隊從今新北市貢寮區的澳底登陸,台灣仕紳組建「台灣民主國」、人民自發組織抗日義軍,頑抗半年直到劉永福離台;緊接而起的是全台義勇軍蜂起,包括北部簡大獅、中部柯鐵虎、南部林少貓等「三猛」。日本方面則稱之為「台灣平定作戰」。

回望127年前發生在台灣土地上的這場血淚反抗史,蔡英文在紀念儀式的致詞中,將先烈稱之為「歷史上第一批為了保衛台灣,以及自主決定台灣命運而犧牲的人」,「他們,是我們永遠緬懷的國殤。」她也將台灣人民支援義勇軍前線作戰的壯舉,定調為「保衛自己心愛的家園」。

蔡英文7月2日上午前往桃園出席「乙未保台戰役127周年」紀念儀式,感謝在戰役中,守護家園、犧牲生命的各族群先烈;並致贈烈士家屬代表蕭力仁(左二)台灣民主國的「藍地黃虎旗」,表達誠摯追思感懷之意。(台總統府提供)

首部曲:「民主自由」瓦解「紅色祖國」

蔡英文這篇談話並不長,卻一舉解構了台灣過往帶有中國民族主義成分的「抗日史觀」。她不提「抗日」、只言「保台」,甚至在褒揚台灣先烈的犧牲時,絕口不提當時人民反抗的對象是日本軍隊,巧妙地把日本殖民者的鐵蹄隱藏了起來。一場浴血奮戰的戰爭,在蔡英文的口中沒有了「敵我」,也沒有了「強弱」與「是非」,只剩下了「團結守護台灣」的當代敍事。「國殤」與「保家衛國」之「國」為何,蔡英文之所以沒有明講,正因為答案已隱含在其改寫台灣歷史三部曲之中。

第一部曲乃其2016年上台之後,立即着手推動的「轉型正義」。按台灣《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的定義,官方「轉型正義」的起點從1945年8月15日的「威權統治時期」起算,並不涵蓋在此之前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從已於今(2022)年5月30日熄燈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工作來看,其針對的是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詮釋。尤其是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歷史,當時國民黨鎮壓的對象主要是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祖國」、加入中共在台地下黨的台灣志士。(延伸閲讀:從《血沃寶島》到紀念鄭成功復台 北京統一台灣的史觀鋪墊

「反中」也「反共」的民進黨,面對台灣光復之後隨即捲入國共內戰洪流,以及當時台灣志士認同中共的這段歷史,其做法是透過程序正義對政治受難者加以平反,同時藉由「民主自由」的當代價值觀,將中共地下黨員和中共烈士的歷史,轉化涵納進「台灣價值」之中。一方面得以證成國民黨蔣介石政府「迫害人權」的定論,另一方面還能解消台灣與中國歷史的關連性,把當時受難者的社會主義理想無縫接軌進當代台灣社會所熟悉的政治價值,將歷史記憶改造服務於新的集體認同塑造。

國民黨1950年代在台灣實施白色恐怖,殺害並關押中共地下黨人和左傾民眾,被槍決後草草埋在台北的六張犁亂葬崗。(Facebook/紅色青春·白色恐怖)

二部曲:「尊蔣經國」團結「反共拒統」

如果說第一部曲是劍指蔣介石政權,第二部曲則指向了一直受到多數台灣民眾緬懷的蔣經國。今年1月22日蔡英文出席台北「經國七海文化園區」開幕典禮,致詞時高度推崇蔣經國「反共保台」路線;台灣退輔會也於1月13日舉辦「懷念經國先生音樂會」,強調蔣經國的「反共、革新、保台」。這些做法被認為是由反抗國民黨起家的民進黨,如今竟也打起了「經國牌」,連民進黨內部都有雜音傳出。

長期在台灣主流社會的歷史認知中,蔣經國形象較為正面,推動十大建設促進台灣經濟發展,在政治上也首開兩岸探親、解嚴等政策,其個人「親民愛民」的印象亦頗深入人心。在台灣的選舉政治中,「經國牌」過去一直是國民黨政治人物主打的「神主牌」之一。於今蔡英文改走「尊蔣」路線,一方面當然是合理化當前「反共」政策的正當性,二方面還能吸收到藍營的選票,形成最多數的「最高民意」,團結起「反共拒統」的「台獨統一戰線」。(延伸閲讀:蔡英文褒蔣經國︱專訪吳榮元:台獨正在打造「反共拒統」統一戰線

以上兩部曲之所以被排入優先順序,根本原因在於蔡英文正在建構的「中華民國台灣」史觀,排除了1949年以前兩岸的歷史連結,1949年兩岸分斷之後的台灣,才是這個「想像的共同體」的要核。因此包含在這段歷史裏面的兩蔣時期,透過將兩蔣區隔對待的方式,對蔣介石時期「轉型正義」,對蔣經國時期放大「反共保台」,那麼內生於台灣歷史當中的「中國性」,也就隨之被輕易抽空了。

蔡英文1月22日出席經國七海文化園區暨蔣經國總統圖書館開幕典禮,致詞時表示台灣社會對蔣經國的歷史定位有許多討論,每位總統的歷史定位,都應該由人民來決定。(台北市政府提供)

最終章:「守護台灣」解構「抗日反殖」

在完成兩部曲之後,最終章再回過頭去處理較為棘手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從李登輝以來的台灣歷史教科書修改,日本殖民統治已被中性化,甚至將之正面肯定為台灣現代化的開端。然而,在此理解之下,台灣人民長達數十年從「武裝抗日」到「非武裝抗日」的反殖運動,又該做何解釋?畢竟連日本台灣總督府編寫的《警察沿革誌》都坦言,台灣人在殖民統治下「不輕易拋除漢民族意識」,「故其以支那為祖國的情感難於拂拭,乃是不爭之事實。」

蔡英文要講一個「沒有中國」的台灣故事,存在於台灣歷史之中的「漢民族意識」與「祖國情感」,勢必成為她需要進一步攻克的課題。蔡英文歷史敍事的最後一塊拼圖,就在7月2日給拼了上去。對她來說,只要將「異民族殖民統治」的民族矛盾迴避掉,純粹頌揚台灣人民保衛家園的「保台」精神,既能符合眼前拒斥統一的「保台」政治正確,還能迎合台灣民意的「親日」傾向,更能消解兩岸曾經從抗日到抗戰的歷史情感與民族意識,可謂是「一舉多得」。

李登輝透過悲情意識將台灣打造為「命運共同體」,到了馬英九時期雖有意「撥亂反正」,卻遭到了已經被改造認同的社會反撲;而蔡英文時期則更為細膩地承接李登輝遺產,並利用國際和兩岸的客觀形勢與風向,重新書寫一部完整自洽的「民主、抗共、保台」台灣歷史。在這部蔡英文主撰的新史書中,其所動員出來的當代想像,乙未戰爭「國殤」之「國」所指為何,眼前「守護台灣」要反抗的對象又是誰,業已不言而喻。

當然,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與歷史觀形塑,執政者是背後最強大的主導力量。這套新的台灣歷史論述,或許是蔡英文結束第二任期前,自詡為奠定其歷史地位的一份「成果」。不過,隨着兩岸終局腳步聲的逼近,當年李光耀對李登輝「去中國化」的質疑:「強調該島脱離中國。但是這不會改變最終統一的結果,這樣做只能使台灣人在重新統一實際發生時更加痛苦」,恐怕在不久的將來,也將成為對蔡英文及受其新史觀影響的台灣社會的靈魂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