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疊加致信心流失 中國避免停滯與倒退關鍵在此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因為近些年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加上對中國社會治理轉變在價值層面無法認同,有些人對中國經濟未來失去信心,這種看空經濟未來的現象,無論在內地還是香港都不少見,歐美等西方社會也時有耳聞。

我們認為,社會上有這種心態可以理解,但也沒必要太過悲觀,經濟發展本來就依循高高低低的周期性規律,有高潮就有低谷,不可能永遠高速運行,當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一方面固然有疫情防控和產業政策、中美衝突與烏克蘭戰爭等各種內外因素疊加衝擊,有不少方面亟待反思與總結調整,但在根本上仍脱離不了周期性規律支配。

2022年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主持召開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分析經濟形勢。(新華社)

只要中國能準確把握經濟脈動,採取更有效措施刺激經濟運行,激勵起社會大眾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尊重市場規律,保持住社會活力,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向社會生產性活動聚焦,減少各種非生產活動對經濟運行的干擾,中國經濟走出低谷,在未來一個較長時間段內仍以較快速度發展還是可以預料的。

毋庸諱言,在各種內外因素衝擊下,中國經濟確實面臨嚴峻挑戰,經濟信心這些年在快速流失,而且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發展階段,做得好,就能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繼續發展,搞不好,就可能像一些拉美國家經濟一樣陷入停滯與倒退。但是,中國也有一個其他國家沒有的獨特之處,就是體制可以通過廣泛社會動員,在某些特定時段圍繞某些特定議題聚焦發力,具有強大的闖關爬坡能力,儘管這一制度特色的潛在風險是一旦路線與方向錯誤可能招致巨大損失,但是其優勢也非常明顯。

所以,接下來中國只要能確保路線正確,能認識到經濟的重要性,只要方向對了,什麼困難都不是問題。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無論在人均經濟總量還是可支配收入上都有很大差距,這個差距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有十四億人口,每個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購物出行都是經濟,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也是十四億台經濟發動機。只要能圍繞這十四億人下功夫,尊重他們的願望,滿足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放手讓他們創造財富,只要大家從上到下目標一致,讓這十四億台發動機能運轉起來,不自己折騰自己,任何外在因素都很難阻擋中國經濟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