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戈爾巴喬夫、英女王接連去世 中國輿論不同調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英國白金漢宮宣布,當地時間9月8日下午,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城堡逝世,享年96歲。在白金漢宮宣布英女王去世的消息後,查爾斯王儲立即繼位成為英國國王,卡米拉成為英國王后。

在英女王去世前,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前蘇聯最後一任總書記戈爾巴喬夫陸續去世。從安倍到戈爾巴喬夫,再到今次的英女王,中國輿論場均有所感,但關注熱度並不同調。

2019年葉森打吡,是英女王最後一次現場觀看,當時其丈夫菲臘親王亦有陪伴在旁一同觀看。(Getty Images)

安倍在當街被刺殺後,在中國網絡輿論場引發軒然大波,有極端者甚至表示要「慶賀」,毫不掩飾「幸災樂禍」之感;同樣不出意外的是,這樣的「中國網民聲音」很快成為媒體爭相報道的「溢出新聞」,乃至有媒體在當天的外交部記者會上將問題拋給發言人趙立堅,換來「不予置評」的回應。之所以安倍去世能引發軒然大波,一方面在於其戲劇性的死亡方式,另一方面則源於中日之間不可調和的歷史問題,以及安倍在中國議題上的姿態。

緊隨其後去世的戈爾巴喬夫,作為前蘇聯最後一任總書記,在中國本來就是一個評論兩極的人物,故此來自中國網絡輿論場的關注熱度雖然稍遜色於安倍,但嚴肅的討論也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更大的背景在於,蘇聯一直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面鏡子,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也經常被人們用以比照差不多同一時間開啟的鄧小平改革,所以中國關注戈爾巴喬夫去世,實則在關注中國自身,並試圖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再次追問:中國接下來要怎麼改革開放,才能避免重蹈蘇聯覆轍,犯下顛覆性錯誤?

鄧小平、戈爾巴喬夫。(資料圖片)

再回到今次英女王去世,中國輿論場的關注多集中在花邊,比如英女王當年訪問中國參訪故宮、長城的場景還原等等,且熱度明顯不如安倍、戈爾巴喬夫。巧合的是,9月9日恰逢毛澤東逝世46周年,包括《人民日報》、《環球時報》在內的主流媒體在追思毛澤東,亦有一些網民表示「比起哀悼英女王,更該追思毛主席」,所以可以預料,英女王去世很難在內地掀起太大關注度,熱度也很快即會消退。

總體而言,不管是安倍還是戈爾巴喬夫,亦或是英女王,雖然放在一定的歷史長度和方位,他們都無疑是帶有符號意義的人物,但對旁觀者而言,他們都只是載體。用中國人更熟悉的《紅樓夢》裏面的人物來對照,英女王像極了「賈母」,位高權重、受人尊敬、和藹可親,是「大家族」的符號人物,見證了「大家族」的起興與及其死後家族不可避免走向的「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在《紅樓夢》中,賈母去世之後,賈府很快由盛而衰,賈府背後的清王朝也在經歷康乾盛世後走向衰弱。從這個層面來看,英女王去世,一個小時代確實結束了,只是大時代還在繼續,就像清王朝之後,中國進入新的歷史周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