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熱氈到天然氣 歐洲要靠中國過冬?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俄烏戰事導致天然氣供給受限,歐洲能源價格暴漲,為了能安穩過冬,法國總理馬克龍穿起了高領毛衣號召節能,而當地居民過去幾個月也紛紛尋求物美價廉、能耗較低的取暖設備,以迎接冬天的到來。來自中國的電熱毯等取暖「神器」因此受到熱捧,今年出口出現爆發式增長。

歐洲大熱的電熱毯和「光腿神器」

據中國新聞網星期三(19日)報道,作為中國重要的家電生產基地,廣東省會城市廣州海關關區今年前八個月取暖設備出口額超11億6000萬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6.5%,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為主要出口目的地。

位於廣東東莞的一家電熱毯工廠今年電熱毯銷量是去年同期的三倍,也是近五年來的最佳紀錄。

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僅今年7月,歐盟進口中國電熱毯就高達129萬條,環比增長近150%。不少進口商追加取暖器訂單,帶來了一輪「補單潮」。

而在今年前七個月,中國電熱毯出口額規模為3340萬美元,以97%的同比增速引領其他家電品類,電暖器出口額規模則同比增長23%。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CCCME)數據顯示,中國前八個月對歐洲的供暖設備總額4975.3億美元,同比增長14.35%。僅8月份,就有225.4億件相關產品交付歐洲市場,總價值約為700億美元。

不僅是電熱毯等傳統保暖設備熱銷,中國近年流行的保暖型打底絲襪「光腿神器」也在歐洲走紅。跨境平台速賣通提供的數據顯示,本月上半月,「光腿神器」銷售額達到131%的環比增長,其中最多的訂單是來自荷蘭、德國和法國。

保暖設備熱銷歐洲也讓市場聞風而動,多家上市公司因熱泵、取暖器等產品受到市場關注。

其中,中國電熱毯龍頭彩虹集團上月21日、22日連續兩日漲停,28日盤中再次封漲停板,漲幅達10%,這家老牌企業自9月21日以來,股價漲幅已達47.41%。

中國轉售歐洲天然氣

和零售供暖設備相比,中歐之間在這個冬天來臨前還進行了一項更龐大更重要的能源交易——轉售集中供暖的關鍵燃料天然氣。

據介紹,歐洲進口天然氣主要有管道氣和海上運輸兩種方式,而受海運成本和港口建設成本影響,歐洲天然氣進口仍以管道氣為主,佔比常年維持在70%以上。其中,自俄羅斯進口的管道氣佔總管道氣進口量的40%左右。

然而,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削至40年來最低點。隨著「北溪」天然氣管道上月底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歐洲在冬季前想靠「北溪」接收俄羅斯天然氣的可能性也更加渺茫。

原本對天然氣進口依賴程度較高的中國此前從俄美大量採購,但由於國內能源需求疲軟,今年出現了過剩,反而有了盈餘為急需天然氣的歐洲提供現貨。

數據顯示,歐洲今年上半年LNG(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同比增長了60%,約有超過400萬噸的中國LNG被轉售至歐洲地區,約佔歐洲進口的7%。

中國媒體今年8月報道稱,能源巨頭中石化集團表示,已經向國際市場輸送了45批315萬噸的天然氣。

與此同時,專門用於運輸天然氣的LNG船(液化天然氣船)需求也在歐洲大增。中國的LNG船訂單因此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LNG船是在常溫常壓下運輸零下163攝氏度液化天然氣的特殊船舶,是液化天然氣供應鏈中的關鍵裝備。

隨著「北溪」管道的爆炸,承擔海運任務的LNG船一船難求,全球今年以來累計新承接大型LNG船訂單已達139艘,遠超歷年總和,運價也創歷史新高。

據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有關部門負責人本月受訪時說,中國和韓國部分船企大型LNG船的新訂單交期已排到了2027年以後。目前,該集團旗下滬東中華手持大型LNG船訂單33艘,其中26艘為今年新接訂單。

不過,據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稱,中國發改委已下令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停止向歐洲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的買家轉售LNG,以保障國內即將到來的冬季取暖。

歐洲將迎來冬天,能源供應備獲外界關注。(Getty Images)

歐洲要靠中國過冬?

和電熱毯等一般保暖設備不同,中歐之間的天然氣交易涉及的因素要複雜得多。

據研究資料介紹,天然氣沒有全球價格,不是典型的大宗商品,全球只有三分之一是船運LNG,船運LNG中八成以上已通過長期協議確定,只有剩下一小部分才是可貿易、價格可波動的天然氣。這種「池子很淺,流動性很有限」的特徵,讓天然氣價格受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較大。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接受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採訪時說:「在疫情和能源危機疊加的環境下,歐洲若要恢復經濟、維持民生,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選項。」

歐洲在經濟和政治之間求取平衡?

然而,中歐近年在人權、新疆、香港等議題上頻頻發生摩擦,隨著俄烏戰爭的發生,中國一直拒絕公開譴責俄羅斯的行為,並在西方對俄施加經濟制裁後,仍在能源關係上不斷加深,令歐洲國家失望,也讓中歐緊張關係進一步加劇。

今年4月,歐盟和中國領導人在一次視像峰會上就烏克蘭問題產生分歧,歐洲在會上施壓北京不要在經濟或軍事上支持俄羅斯。

歐洲官員當時警告說,北京拒絕譴責俄羅斯,甚至可能還會支持俄羅斯,這將對雙邊關係造成持久損害。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上月15日在七國集團(G7)經貿部長會議後說,G7同意在貿易問題上對中國更強硬,他們也會在這問題上進一步協調立場。

哈貝克還說,德國在對華立場上已「不再天真」,「無論如何都要進行貿易、不顧社會或人道標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哈貝克稍早接受路透社採訪時還說,德國聯邦政府正在制定新的對華貿易政策,以降低對中國原材料、電池和半導體產品的依賴性。

德國總理朔爾茨今年5月26日在世界經濟論壇發表演說時說,德國不能因為中國的經濟實力而不為新疆人權發聲,他還說,德國公司應該採取更多措施以實現供應鏈和出口市場多元化。

不過,朔爾茨本月11日在出席柏林機械工程峰會時表態稱,他堅定反對脫鉤,強調「脫鉤將是完全錯誤的道路」,但同時也多次呼籲德企不要在經濟上過於依賴中國。

面對歐洲內部此起彼伏的「脫鉤」聲,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今年9月呼籲,歐洲不能與中國脫鉤,正如中國也不能和歐洲脫鉤。

他說,歐洲不僅在貿易和投資領域需要中國,在碳中和、設備、軟件等方面,歐洲也都需要和中國有更多合作。

一邊是希望繼續進入中國廣闊的市場,一邊是指責中國侵犯人權、未在俄烏戰事上發聲等政治立場,歐洲在兩者之間進退維谷。

此外,各歐洲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體量差別巨大,各打各算盤的歐盟27國在對華關係上也難以達成一致態度。

綜合法新社和《南華早報》報道,歐盟外交部門本月分發的一份戰略文件顯示,歐盟尋求在「談話、工作、貿易和談判」的需要與抵制北京之間找到平衡。

文件還說,「如何處理歐中關係,將是歐盟未來經濟和地緣戰略安全的一個關鍵決定因素」。

在疫情和能源危機疊加下,歐洲這個冬天並不好過,小到電熱毯,大到天然氣,都在提醒歐洲,他們的生活和經濟與中國掛著鉤。要如何在政治立場和民生經濟之間作出平衡,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歐盟各國領導人週四開始在布魯塞爾舉行為期兩天的會議,將圍繞俄烏戰爭的後果和歐洲能源價格飆升的問題展開討論,同時也包括與中國的關係。外交官們稱這是一次對華關係的「盤點演練」。這也是歐盟各國自俄烏戰爭以來首次就對華問題舉行的深入會談。或許,這道難題將會在本周進一步明朗。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